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死,妻子大乔要以死殉情,但被弟弟孙权拦下了,他说:“嫂子,大哥临死前让我照顾你,你还记得吗?”大乔擦干眼泪,转身回府了! 孙策死的时候,江东是个什么情况。那不是一个太平盛世。孙策他爹孙坚死得早,他自己是靠着过人的军事天才和个人魅力,硬生生从袁术那儿独立出来,短短几年时间就打下了江东六郡。 但问题也在这。内部,有大量被他武力征服的本土豪族,这些人心里不服,随时准备搞事情;外部,北边是强大的曹操,西边是虎视眈眈的刘表。孙策的死,不亚于这家公司的“服务器”突然被拔了电源。 《三国志》里记载,刺杀孙策的,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许贡之前被孙策杀了,这几个人就是来寻仇的。你看,这就是内部矛盾的直接体现。孙策一倒,整个江东集团瞬间就陷入了巨大的政治真空和信任危机。大家信的是孙策,不是他那个看起来还有点稚嫩的弟弟孙权。 当时江东的很多官员,心里都开始打小算盘了,有的甚至已经准备打包行李,随时准备跳槽去曹操那边。可以说,孙权接手的,是一个随时可能分崩离析的烂摊子。 在这种背景下,他如果当时苦苦哀求:“嫂子,你别死啊,你死了我哥在天之灵也不安啊!”这种话,苍白无力。对于一个万念俱灰的女人来说,可能反而会加速她的决心。 但孙权没这么说。他搬出了“大哥的遗言”。 这一下子就把事情的性质改变了。它将大乔的“个人选择”提升到了“责任和承诺”的高度。 “照顾你”,这三个字,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分量千钧。它包含了几层意思: 第一,这是你丈夫、我大哥最后的嘱托,是他的遗愿。你如果死了,就是辜负了他最后的安排。对于深爱孙策的大乔来说,这比任何劝慰都管用。 孙权在向大乔,也是向所有看着他们的孙氏旧部传达一个信息:我,孙权,是大哥指定的继承人,连他的家人都是托付给我的。 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宣誓”。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乔是谁?她是孙策的妻子,是江东集团上一任“董事长夫人”。她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面旗帜。如果大乔殉情,外界会怎么看?“看,连孙策的老婆都没信心了,觉得天塌了,这个集团肯定要完。” 这会极大地动摇军心和民心。 但如果大乔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就等于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孙策虽然走了,但孙家还在,江东的天,没塌。 她活着,本身就是对孙权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无声背书。 所以,孙权那句话,既是亲情上的慰藉,更是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他用最温情的方式,解决了一个最冰冷的政治问题。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在那一刻,已经展现出了未来“大帝”的潜质。 大乔了她为什么听了?在古代,“夫为妻纲”,丈夫死了,妻子殉情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贞烈”的表现。大乔想随夫而去,在当时的情感逻辑下,是完全说得通的。 但她最终选择了转身回府。这个转身,在我看来,是这个故事里最动人,也最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地方。 她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不是简单地被小叔子一句话就说服了。那个转身,代表着她在一个极度悲痛的时刻,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心理重建。 她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从那一刻起,不再仅仅属于自己和死去的丈夫。她的存在,成了维系孙氏家族、稳定江东局势的一部分。“为孙策而死”是小爱,“为孙策的基业而活”才是大爱。 在巨大的悲痛面前,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沉浸在悲痛里,让自己的世界随之崩塌。另一种,是把这份悲痛,转化为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去完成逝者未竟的事业,去承担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大乔,无疑是后者。她用自己的后半生,守护了丈夫的荣光。 有意思的是,正史里,关于大乔的记载,在她嫁给孙策之后,几乎就是一片空白。《三国志》里只提了一句“策取大乔,瑜取小乔”,之后就再无下文。 她后半生是怎么过的?没人知道。是孤独终老,还是抚养着可能存在的子女,我们都不得而知。历史在这里,给了一个巨大的留白。 大乔的转身,孙权的托付,背后是亲情、是政治、是人性,更是一种超越个人悲欢的、名为“责任”的东西。下回你再读到三国,看到“小霸王孙策”时,不妨也多想一想,那个在他死后,选择用一生来守护他背影的女人——大乔。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死,妻子大乔要以死殉情,但被弟弟孙权拦下了,他说:“嫂子,
周平聊历史
2025-08-09 16:18: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