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梅叔鸾站在一块巨石上,披着黑布,脚下是跪成一片的各部酋长。 他高声喊出那句在交趾传遍的宣言——“黑帝归位!” 山谷里炸起一阵吼声,震得树叶哗啦直落。几天内,三十二州的旗子都换成了黑底白纹,唐朝派来的官员连夜逃跑。 十万起义军的说法,就这样传进了长安。 交趾这个地方,从汉朝开始就不太安分。 岭南以南,水汽重,瘴气多,中原将领听到“南征”两个字,脸色都能沉三分。 唐朝为了取悦皇帝,还年年要那边送荔枝进贡。荔枝一熟,千里加鞭,人和马都得折命。 这一折腾,本就怨声载道。 梅叔鸾不过是踩在了这股怨气的火山口,一脚下去,地动山摇。 消息传到长安,正值早朝。御史在殿前宣读军报,唐玄宗猛地把手里的玉如意摔在阶上,脆生生一声,满殿寂静。 殿中站着的将军们低头看地砖,谁都不出声。玄宗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交趾反了,四十万人!谁去?”没人动。 目光在文官和武将的脸上一一扫过,那股子压迫感,像刀尖在喉咙上来回推。 所有人都清楚,去交趾不光是打仗,还得和水土、瘴气、毒虫较劲。 从南路调兵,十去七死,活着回来是运气,不是本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没人上前一步。 殿门外的风带着热气卷进来,连太监手里的拂尘都没力气甩。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青色内侍服的太监,往殿中央走了出来。 他叫杨思勖,是玄宗身边得用的人。谁都没想到,他会在这个节骨眼站出来。 杨思勖跪下,行礼,抬起头,一句——“陛下,老奴愿前往平乱。”殿中一阵骚动,眼神从四面八方射到他脸上,有惊讶,有嘲讽,有看热闹。 玄宗冷着脸问:“你要多少兵?”杨思勖低声答:“不要一兵一卒。”殿上有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一个没带兵的太监,要去平四十万大军?这话在旁人听来简直是疯了。 玄宗眯起眼,打量了他好一会儿,忽然笑了。那笑里有试探,有几分赌气——“好,你去。”圣旨当天就下,任命杨思勖为骠骑将军兼内侍,调安南大都护光楚客协同作战。 而所谓的“不要一兵一卒”,只是他拿出来的胆色,出宫之后,杨思勖还是在南边召集了十万兵马。 不同的是,他不走官道,不按常规,而是选了条旧道,翻山越岭,直捣起义军老巢。 南方的山路阴湿,脚下的石头滑得像抹了油。战马的蹄子一打滑,就能摔下去粉身碎骨。 杨思勖亲自走在最前面,衣服被雨水和汗水交替打湿。 他带的军队轻装,不带辎重,不设大营,夜里就睡在山腰的石洞里。 白天行军,晚上偷袭,一路打掉了起义军几处哨卡。 山谷里的火光一闪,交趾的联络就断一处。 与此同时,梅叔鸾在万安城收到情报——朝廷军没走官道,正从北面密林切入。 他调主力迎战,却没想到中路防线被直接突破。山道狭窄,兵多反成累赘,杨思勖用的全是小股突击,刀快、脚狠,打一下就退,让对方摸不清虚实。 起义军的军心开始浮动,原本结盟的山地酋长有人暗中观望,不再出兵。 雨季一到,山路泥泞,毒虫横行,杨思勖反而利用这段时间在山中布下伏兵。 交趾军一脚踩进来,满山的滚木飞石、弓弩箭雨,顷刻间压得他们抬不起头。 几场硬仗之后,杨思勖兵分两路,一路佯攻万安城,一路悄悄绕到后山,断了城里的水源和粮道。 七天后,万安城的城门从里头被人悄悄打开。 梅叔鸾被擒的那天,天刚蒙蒙亮。浓雾里,杨思勖的盔甲全是泥水,眼神却像刀刃一样亮。 他押着俘虏回到交趾州城,派人快马将捷报送回长安。 玄宗接到军报的那一刻,抬手就让宫人奏乐,没说一句夸奖的话,只吩咐——“封赏。” 史书上写得简单,但当时的长安人私下传的,是那一句“不要一兵一卒”。这句话不是狂,而是胆,是在满朝文武都避退的时刻,一个人站出来的底气。 交趾平了,荔枝贡继续往长安送,杨思勖的名字也进了《新唐书》。
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
浅笑挽云烟
2025-08-09 23:59: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