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华人就会成为少数民族了。这不能怪谁,要怪新加坡的领导人的短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根据新加坡人力部的数据,2020年新加坡就业准证持有者中,印度人占了足足26%。 而在2015年,这个比例才13%。五年时间翻了一倍,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十年,印度人恐怕真要在部分领域里“压过”华人,成为新加坡职场甚至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之一。 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发展本就依赖高端人才。然而,过去几年,全球科技行业高速扩张,人才缺口迅速拉大。 本地教育系统虽然不错,但仍然无法满足科技、金融等新兴行业对于高级IT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区块链专家等岗位的需求。 这时候,印度这个“IT大国”显然成了最理想的人才来源地。一来英语能力强,二来工资比欧美人才便宜,三来人数多,随时能“供货”。 于是,大量印度人才通过EP、SP(准证)甚至PR方式进入新加坡,填补了大量岗位空缺。 乍一看,这是双赢。企业找到人,政府解决问题,人才也获得机会。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来引进外国人才,是为了补充短期人力缺口。但现在的状况,已经不仅是“补充”那么简单了。 越来越多印度裔人通过转永居、办家庭团聚、置业安家,开始在新加坡“扎根”。他们的孩子进入本地学校,长大后继续进入本地职场,完成了“代际迁移”。 更严重的是,有些新加坡人开始怀疑:企业在招聘时,是不是更倾向于“自己人”? 一些网友在论坛上吐槽,说某些跨国公司已经变成了“印度公司在新加坡的分部”,整个技术团队几乎都是印度人,本地应届生想进去,简直比登天还难。 而这些言论,并不是空穴来风。新加坡的确出现了一些行业“族群垄断”的苗头,尤其是在IT外包、技术研发领域,印度裔的占比已经远高于其他族群。 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不仅对本地华人构成压力,对马来人、欧亚裔群体同样也是挑战。 新加坡建国以来一直强调“种族和谐”。人口结构中,华人占大约74%,马来人约13%,印度人约7%,其他为少数。但这一结构如果被打破,很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社会震荡。 从身份认同来看,很多本地华人会问: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新加坡吗? 从经济利益来看,一旦工作机会大量被某一族群垄断,本地人容易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 尤其是中年失业者,他们眼睁睁看着公司裁掉自己,转身却请了一个“外来精英”来顶替,心理落差极大。 而从政治层面看,种族比例的剧烈变化也会对选举、政策倾向乃至社会稳定构成挑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必须面对的课题。 有人批评新加坡领导层太过依赖外来人才,是“短视行为”,为了GDP增长忽视了社会长远稳定。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过去几十年,新加坡政府一直秉持“开放经济”的理念,引进全球资本、企业和人才,快速发展经济。 这种模式一度让新加坡从小渔村跃升为发达国家典范。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现在的新加坡人更看重“国民优先”,更重视本地就业机会与居住负担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外来者”涌入,不仅抢工作,房价也被推高,地铁挤满人,学校入学竞争激烈,普通市民的“获得感”反而下降了。 因此,这并非单纯的“种族对立”,而是现实压力的集中体现。 坦白说,新加坡完全拒绝引进人才是不现实的,毕竟人口本来就少,老龄化又快。如果不引入外力,新加坡很快会面临“增长天花板”。 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引?引多少?引哪些领域的人?要不要设“国籍或族群比例限制”?要不要让本地公司必须优先考虑本地人?这些才是当前真正该思考的问题。 新加坡政府近年来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比如提高EP的最低薪资门槛、强化本地人优先雇佣政策,还有一些企业被点名审查用人结构。这说明高层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力度是否够?能否止住结构性倾斜?这是接下来几年的观察重点。
跟着文涛狒狒重游新加坡,文涛说,在新加坡有80万印度人,其中有40万印度劳工,现
【6评论】【3点赞】
总有刁民想害朕
新加坡应该推行印度的种姓制度,华人为第一等,第二等是白人,第三等马来人,第四等是印度人。
黑色卫生巾
操那么大的心干啥,它们爱干啥就干啥。自己家的事上点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