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穿着破烂的女乞丐,他漠然地走过,没有多加留意,但是,就在他踏上车厢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不忍让他回头一望,惊讶地发现那位女乞丐正拼尽全力地追赶着即将开动的汽车。 1950年那会儿,新中国刚满周岁,百废待兴。在徐州,一个叫刘玉明的解放军连长,办完了转业手续,准备脱下军装,回山东老家了。 在汽车站,人来人往,他心里空落落的。打了这么多年仗,突然闲下来,还真有点不习惯。就在他一只脚踏上长途汽车的时候,眼角瞥见一个女乞丐,衣衫褴褛,在人群里特别扎眼。 他当时没多想,这种苦哈哈的场面,战场上见得多了,人心都快磨出茧子了。可就在车门要关上,车子“突突”启动的那一刻,他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就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就这一眼,让他后半辈子都忘不了。 那个女乞丐,竟然像疯了一样,拼了命地追着汽车跑。她手里好像还举着什么东西,嘴里嘶哑地喊着,车轮声太大,根本听不清。 这是咋回事? 刘玉明是个军人,而且是从枪林弹雨里滚出来的军人。看到她再追车后,跳下车冲了过去。等他跑到跟前,看清那女人手里的东西时,整个人都僵住了。 那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三个字:“刘玉明”。 字迹他认得,是他牺牲的副连长赵长河的。 “你是……梁怀玉?”刘玉明声音都颤了。 女人抬起头,满是污垢的脸上,那双眼睛却亮得吓人。她“哇”的一声就哭了,那哭声,比枪炮声还让人心碎。 “刘连长!可算找着您了!” 原来,她是副连长赵长河的妻子,梁怀玉。赵长河牺牲前,拉着刘玉明的手,断断续续地托孤,说他媳妇在徐州逃难,让他一定帮忙找找。地址就缝在贴身的衣兜里。 战场上的承诺,有时候比命还重。 刘玉明把这事儿刻在了心里。可仗打完了,人海茫茫,上哪儿找去?他以为这辈子都得揣着这份愧疚了。没想到,缘分这东西,就这么奇妙。 梁怀玉为了这个“托付”,在车站硬生生蹲了三天,就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认识丈夫的人。她怀里的孩子发着高烧,兜里只剩下半块窝头。 看到这一幕,刘玉明二话没说,抱起孩子,拉着梁怀玉,重新回到了那个他本想离开的城市。他不回山东老家了。 刘玉明留在了徐州。他找了个临时的力气活,每天挣的钱,掰成三份:一份给孩子看病,一份给梁怀玉娘俩生活,剩下的一点,自己才随便对付一口。 有人不理解,劝他:“老刘,你都转业了,跟部队没关系了,何必揽这事儿?你也有自己的家要顾啊。” 他眼一瞪:“老赵把命都给了国家,把家托付给我,我能不管?那我刘玉明还是个人吗?” 梁怀玉也不是坐享其成的人。等孩子病好了,她就靠着一手好针线活,给人缝缝补补,撑起了一个家。刘玉明后来也重新联系了组织,在徐州安了家,一直把梁怀玉娘俩当亲人照顾。 你可能会觉得,这事离我们有点远。但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还有勇气“回头”吗? 在地铁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我们是选择刷手机假装没看见,还是会伸出手?在工作中,看到同事遇到困难,我们是选择明哲保身,还是会搭把手? 刘玉明那一回头,是一种本能的善良,更是一种敢于担当的选择。 他选择回头,就意味着选择了麻烦,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我们现在的生活,当然不像当年那么苦。但我们面对的“车水马龙”和“滚滚人流”,一点也不比当年少。诱惑、压力、冷漠……这些东西,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我们心底的“刘玉明”。 感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但其实,改变的钥匙,就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就像那个早春的徐州汽车站,改变梁怀玉母子命运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寻常的瞬间,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选择。
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
周平聊历史
2025-08-10 11:19: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