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艾滋病遍地成灾,为何还有这么多人能够存活?南非总统曾说:“艾滋病有啥可怕的,洗个热水澡不就完事了!”
说白了,非洲虽受艾滋病严重困扰,但人们能存活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部分南非总统对艾滋病的无知言论,更凸显了当地防治形势的复杂与严峻。
非洲艾滋病泛滥程度堪称全球之冠,全世界343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2450万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部分国家每三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感染者,说这里是艾滋病的“重灾区”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即便在这样的阴霾下,非洲依旧有大量人口存活,这背后有着复杂缘由。
从客观条件来看,非洲当地的平均寿命较短,通常只有三四十岁,而艾滋病病毒往往要潜伏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作。
这就好比一场缓慢降临的风暴,还未完全肆虐,一些人就因其他疾病或贫困等因素离世,使得艾滋病的致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了。
同时非洲妇女有着较高的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要生6.2个孩子,高生育率如同给人口数量上了一道“保险”,即便艾滋病带走一部分生命,新生命的诞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人口数量,就像大海里的翻车鱼,虽生存环境恶劣,但凭借大量产卵,总能让种群得以延续。
另外国际社会的援助也为非洲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提供了支持,这些年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在非洲推广安全套,建立医疗点,并送来免费的抗艾滋病药物。
抗艾滋病药物就像“生命的保护伞”,能够有效延缓病情发展,让患者能够更长时间地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
不过非洲艾滋病的防治之路依旧荆棘满途。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曾认为艾滋病是贫困闹的,跟HIV病毒没关系,还拒绝给感染艾滋病的孕妇做阻断治疗,导致大量婴儿染上艾滋病。
而另一位南非总统说“艾滋病有啥可怕的,洗个热水澡不就完事了”,这种荒诞言论,反映出当地部分政府官员对艾滋病的无知。
政府层面的错误认知,使得非洲艾滋病防治工作困难重重,医疗资源匮乏,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患者只能在病痛中挣扎。
话说回来在非洲艾滋病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却有中国女孩爱上非洲人,甚至育有后代,这一现象令人费解。
从文化角度看,黑人文化中的嘻哈音乐、街舞等,充满独特魅力,为中国女孩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带来新鲜感。
而且很多黑人性格热情开朗,善于赞美,他们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对一些中国女孩很有吸引力,再加上社会对跨国恋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中国女孩在选择伴侣时更加自由,这也让她们与非洲人相恋变得更为常见。
但无论如何非洲艾滋病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希望未来非洲能在艾滋病防治上取得更大进展,也希望中国女孩在面对跨国恋情时,能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毕竟健康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