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澳大利亞華人富豪的新聞沸沸揚揚,其中傳說的相關數據本人覺得有些離譜,暫且不論。
一個詞彙我覺得有必要簡單科普一下【配額】
配額,是進出口貿易裡的一道「看不見的閘門」——它不是讓貨變貴,而是直接規定:一年之內,某種商品只能進出口多少,超過這個數,再多的錢也買不到名額。
在中國,主要用在糧食、棉花、化肥、部分稀有金屬等領域,目的有三:保護國內產業、穩定物價、履行國際協定。
但在市場運行中,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
一般都是國有企業拿到了名額卻用不完,另一些企業急需卻沒有名額,於是「名額使用權的轉讓」悄悄興起。這裡面就誕生了專門撮合交易的公司——熟悉政策、有人脈資源、客戶穩定,幫雙方對接並收取服務費。
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配額的使用率,也滿足了市場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公平性與成本上的爭議。
配額的初衷是調節市場,而當它衍生出新的市場,這把量尺就不僅僅是政策工具,更成了一門值得細究的生意經。
安大叔碎碎唸經濟觀察
図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