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让我写写中国女排历届二传手,这是一个大的话题,得分几期才能写完,今天我就写写中国女排早期的二传手孙晋芳、陈招娣。下期写杨锡兰、苏惠娟
孙晋芳身高176cm,在70年代也是高二传,而且是左手二传。当时中国女排是四二配备,是孙晋芳、陈招娣双二传,轮到前排是接应,轮到后排是二传,始终保持前排三个进攻点。孙晋芳的特点是作风泼辣、传球可快可高,作为四二配备的二传手,还能在四号位打定点攻,这个在1977年世界杯已经有体现。
最开始孙晋芳的传球并不像后期那么精准,有时候节奏掌握也不够好,日本队的山田教练公开写文章说她基本功不足,要弥补已经来不及了。
二传这个位置既需要有天赋,也需要有积累。1978年亚运会郎平第一次出任中国女排主力主攻手,大大增强了全队攻击力,袁伟民教练将四二配备改为五一配备,孙晋芳为主二传。当时中国女排除了郎平打高点强攻,另一位主攻手张蓉芳是打平拉开的,几个副攻擅长打短平快球,全队经常打“双快一游动”“双快”“梯次”这些多人跑动的集体战术球,这就需要二传有很强的战术组织能力。
1979年亚洲锦标赛,中国女排以3-1击败日本女排,第一次站在亚洲之巅,同时取得了参加1980年奥运会的资格。
中国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使得中国女排失去了最好的登顶机会。2013年陈招娣逝世,中国女排重聚时,孙晋芳还遗憾地说,1980年是我们全队状态最好的一年,没有参加奥运会太遗憾了。
1981年世界杯中国女排七战全胜,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孙晋芳一人拿到了最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最佳二传三个奖。整个比赛她展示了成熟的二传技术,与队友配合默契,极少出现配合失误,中国女排打出了快速多变的战术。整个比赛孙晋芳一分钟都没有下过场,发挥非常稳定,不愧为全队的核心之一。(另二位核心是郎平、张蓉芳)
当时中国女排还是三从一大的训练方法,老队员伤病极多。1981世界杯时孙晋芳就26岁了,腰伤相当严重,第二年访日没有去,访美也基本上没有打,和队友缺乏配合。1982年世锦赛小组赛打美国时,出现了一些配合的问题,中途也被杨锡兰换下,中国女排0-3输给了美国队。
由于那次中国、美国、古巴、苏联四支强队云集在一个大组里,必须要淘汰两个队,0-3输给美国队后,中国女排如果再输一局,就可能被美国、古巴、苏联等队联手“做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女排火线更换了两名主力,梁艳、郑美珠两名新手打了主力。临阵换主力阵容,确实是很大胆,也对于整体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孙晋芳和两位新人配合得很好,二、三号位战术球重新活跃了起来,加上郎平、张蓉芳的强攻,中国女排复赛4个3-0横扫古巴、苏联等队,靠自己挺进四强。
半决赛中国女排3-0轻取老对手日本队,81年世界杯中国队接应位置进攻比较弱,很多时候是曹慧英这个副攻客串替换陈招娣,82世锦赛换成郑美珠以后,二号位强攻有了,她还能不换位,直接在4号位打定点攻,还能打交叉等战术球,日本队对她和郎平基本上没有办法。
美国队在半决赛中被秘鲁当地观众现场震耳欲聋的叫喊慌了神,0-3遭秘鲁爆冷,无缘决赛。中国女排在决赛中同样遭遇了巨大的干扰,但中国女排的自控力要强得多,一上去就打了对方13-0,彻底压制了对手,最终以3-0轻取。
孙晋芳在小组赛发挥不佳的情况下,后面展现了高超的传球功力。郑美珠的出现,让孙晋芳有更多的战术选择,从0-3到连续6个3-0,中国女排依靠实力和抗干扰能力再次登顶。
孙晋芳那个时候176的身高完全碾压日本主力二传小川161的高度、美国主力二传格林162的高度,她是四二配备二传出身,本身就有一定进攻能力,左手也更便于二次吊球,拦网也可以。传球和战术组织能力都称得上当时世界最佳,不愧为世界最佳二传手。
陈招娣身高175,一开始是打四二配备双二传之一。1977年世界杯的时候,她的进攻是很好的,各种跑动战术眼花缭乱,扣球干脆,传球也稳健,防守、一传都很好。后来她遭遇了伤病,腰伤比较严重,影响了进攻。
郎平打上主力以后,陈招娣改打接应,那个时候她进攻次数并不多,主要还是润滑油的角色。一传、防守、串联、副二传为主,那个年代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应二传”,现在这个位置再叫这个,就比较滑稽了。当时很多来回球,在孙晋芳来不及插上时,陈招娣就来传球,还是在跳传为主,相当出彩。
1981年世界杯陈招娣是主力接应二传,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她气势特别盛,各种抢接困难球,得分虽不多,但在后排起到较大的作用。对日本队最后一战,她腰部扭伤,仍然坚持拼搏,最后是被队友背上了冠军领奖台。
1982年世界锦标赛中国女排输给美国后,陈招娣的位置被郑美珠替换,她没有怨言,改打后排替补,也兢兢业业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1982年世锦赛后,孙晋芳、陈招娣、陈亚琼、杨希、曹慧英等功勋老将退役。陈招娣仅离开一年,就回去当了队里的陪练,她二话不说,放弃了新婚小家庭的温暖,回到中国女排,帮助队友备战1984年奥运会。
后来陈招娣又出任中国女排青年队主教练,获得了1987年世青赛第三名。1989年又出任中国女排领队,但毫无架子,每天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和队员一起在球场上滚翻救球。为年轻队员示范,也身体力行地带头训练。
陈招娣顽强拼搏的事迹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当年都是写进中小学教材的。中国女排在当时的艰苦的训练条件下崛起,是靠着一股信念登上冠军领奖台的。陈招娣百折不挠、无论打主力还是替补,退役后回队当陪练、无名英雄,从来无怨言。当领队后仍然和队员一起摸爬滚打,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的确不可思议。这就是女排精神吧,这是真真切切的事情。2013年,陈招娣逝世,曾经的女排英雄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