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开始,德国莱茵金属集团拿到630亿欧元武器订单,下萨克森州启

天天纪闻 2025-08-11 11:17:07

这就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开始,德国莱茵金属集团拿到630亿欧元武器订单,下萨克森州启动欧洲最大的弹药生产厂。 而且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2025年下半年,莱茵金属集团的武器弹药订购还在不断爆发式增长。战争给整个德国军工业带来了超额利润,丰厚的奖金,以及生活保障。   莱茵金属的订单增长并非偶然。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国家普遍感受到传统安全架构的脆弱性,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其国防政策的转向具有风向标意义。   2022年德国设立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2025年新政府进一步提出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5%,这些政策为军工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   截至2025年3月,莱茵金属的订单积压已达626亿欧元,员工数量两年内增加四分之一至4万人,股价涨幅超过18倍,这些数据背后是欧洲防务需求的井喷式增长。   下萨克森州的弹药厂是莱茵金属产能扩张的核心项目。该工厂初期规划年产20万枚155毫米炮弹,后因订单激增将产能提升至35万枚,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   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组装实现高度集成化,不仅缩短生产周期,还能降低对熟练工人的依赖。这种产能规模不仅能满足德国自身需求,还将通过北约框架向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前线地区输送弹药,直接影响俄乌冲突的物资供应平衡。   对俄罗斯而言,德国军工的扩张构成直接威胁。俄方多次警告,德国向乌克兰提供的“豹”式坦克和IRIS-T防空系统正在改变战场态势。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明确表示,俄方将对德国的军国主义化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包括加强西部军区的军事部署和扩大对中东、亚太地区的武器出口。这种对抗态势可能导致欧洲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形成新的军备竞赛循环。   美国对德国军工崛起的态度复杂。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欧洲增加防务开支,德国的扩军符合其“美国优先”战略;另一方面,德国军工业的技术突破可能削弱美国在北约内部的主导地位。   例如,莱茵金属与洛克希德・马丁合作开发的火箭系统,虽然名义上是跨大西洋合作,但德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化趋势明显。美国国会近期通过的《国防授权法案》已加入条款,要求审查对德技术出口,防止核心军事技术外流。   欧盟内部对德国扩军的反应呈现分化。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东欧成员国积极支持,认为德国的军事存在能增强地区威慑;而法国、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则担忧德国借机扩大政治影响力。   欧盟委员会推出的“欧洲重新武装计划”虽试图协调成员国行动,但成员国在军费分摊、装备标准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例如,法国坚持“欧洲造”武器优先,而德国则倾向于与美国保持技术合作,这种内部分裂可能延缓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   德国国内社会对军事化的接受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尽管政府宣传扩军是“保卫欧洲价值观”,但民众对高军费的长期影响存在疑虑。2025年7月的民调显示,58%的受访者支持增加国防开支,但18-29岁群体中反对比例高达61%。   汽车行业员工转岗军工的现象引发传统产业界不满,大陆集团等企业的工人抗议活动时有发生。这种代际和行业间的分歧,可能成为未来德国政治的不稳定因素。   莱茵金属的扩张还引发国际法层面的争议。德国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的决定,被俄罗斯指控违反《联合国宪章》关于不得使用武力的条款。   国际刑事法院已启动对德国武器出口的调查,重点关注其是否构成“协助战争罪”。此外,德国向沙特出口IRIS-T导弹的行为,也因沙特在也门冲突中的角色受到人权组织批评,欧盟内部对此类交易的审批程序正在面临司法挑战。   从全球格局看,德国军工的崛起标志着欧洲战略自主化的加速。二战后形成的“美主欧从”安全架构正在松动,欧洲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安全保障。   莱茵金属在亚太地区的动作尤为值得关注:其与日本合作生产“拳师”装甲车,参与澳大利亚“陆地400”项目,这些布局不仅扩大市场份额,更隐含着地缘政治意图。中国等新兴大国对此保持警惕,认为德国的军事存在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尤其是在南海和台海问题上。   经济层面,莱茵金属的繁荣正在重塑德国产业结构。汽车行业员工转岗军工的现象成为常态,大陆集团位于奥斯纳布吕克的工厂已被改造为弹药生产线。   这种转型虽带来短期就业增长,但也导致传统制造业空心化。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军工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1.2%升至2027年的2.5%,但过度依赖军备可能使德国经济在和平时期面临结构性风险。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