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存在开始,几千年来一直在重复一件事:积蓄力量,然后侵犯中国,被打败了就蛰伏,然后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而中国呢,每次都是被动迎敌。
日本从古代起,就通过积累实力,找机会向中国大陆扩张,失败后退缩等待时机,中国往往在威胁临近时才组织防御。这种模式在历史上反复出现。663年的白江口之战,日本支持百济残部,派出四万士兵和一千多艘战船,试图控制朝鲜半岛,影响东亚大陆。唐朝军队用一百七十艘楼船迎敌,利用船体优势撞击日船,发射火箭焚烧敌舰,日军损失四百艘船,上万士兵阵亡,将领朴市田来津被俘。此战后,日本连续派使者到唐朝学习制度和文化,甚至仿照长安建都城,表面臣服以获取知识。这次失败让日本几百年不敢轻动,专注内部发展。白江口之战是中日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展示了唐朝海军的实力,也暴露了日本岛国扩张的野心。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资源有限,总想向外抢夺,但每次失败都转为学习对手的技术。这种循环不是宿命,而是实力对比的结果。中国强时,能主动维护秩序;弱时,就容易被钻空子。
明朝中叶,日本武士参与沿海劫掠,造成百姓不安。1550年代,倭寇频繁登陆,焚烧村舍,戚继光率军抵抗。他在浙江募兵,训练鸳鸯阵,十二人一组,长短兵器配合克制倭刀。1561年台州战役,明军设伏,歼灭五千敌军,损失仅三人。日本转向内部统一,丰臣秀吉1592年派十五万大军入侵朝鲜,分九路登陆,攻占汉城,朝鲜军队败退。明朝派兵援助,在平壤用火炮轰击日军阵地,1593年议和中断后,1597年日军再攻,明水师在露梁海战拦截,日舰损失惨重。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撤军,家族衰落。这次战争消耗日本资源,也让明朝付出巨大代价。倭寇和朝鲜之役显示,日本统一后就外扩,中国被迫援助盟国,消耗国力。明朝的抵抗靠将领如戚继光的创新战术,但整体海禁政策加剧了内部矛盾,导致防御被动。
1894年甲午海战,日本联合舰队攻击北洋水师,致远舰中弹,邓世昌指挥继续前进,试图撞击敌舰,最终沉没。日本获胜,用赔款扩建海军,继续扩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铁路,诬陷中国军队,迅速占领沈阳,东北军不抵抗,沈阳陷落。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控制东北资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占领大片土地。中国军队初期处于劣势,但坚持抵抗。这些事件体现了日本趁中国内乱时动手,甲午战暴露清朝海军腐败,九一八显示国民党政策失误。日本的扩张从局部到全面,利用中国分裂。中国被动迎敌的模式在这里再次显现,损失巨大,但也激发了全国团结。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组织反击。1937年平型关战斗,八路军115师设伏,歼灭日军一千余人。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破坏铁路和桥梁,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数万。通过持久作战,中国拖垮日本资源,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日军,国民党正面战场消耗敌力。平型关和百团大战证明游击战术有效,破坏日军补给线。战争中,中国损失超过两千万军民,但最终胜利结束了日本的循环侵犯。中国战后专注建设,发展国防,避免被动局面。
战后,中国发展核武器,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近年来建造航母,下水平稳。中国军队现代化训练,操作先进装备,国防投入注重自卫能力,确保安全。这些发展让中国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守护,实力增强避免历史重演。两弹一星工程凝聚全国力量,航母项目标志海军远洋能力提升。中国不再等敌人上门,而是通过科技和经济实力维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