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到8月份,暑假的深圳,地铁图书馆、商场、写字楼大堂,都变成了“熊孩子”的游乐场,而他们的家长,却用“孩子天性”四个字,给公共空间按下了静音失效键。
周末去了一趟宝安的某个超大型商场,商场内某一书店,原本靠落地窗和咖啡香吸引年轻人打卡,现在却成了“野生儿童乐园”。
为什么深圳的暑假会变成“熊孩子”集中释放期?
表面看是家长缺位,深层是城市节奏的副作用。深圳的年轻父母大多是“996”幸存者,平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和托管班,暑假终于“亲自带娃”,却发现自己根本没学会怎么做父母。于是,手机成了电子奶嘴,商场成了免费空调房,公共空间成了“不用收拾的客厅”。
暑假还有一个月,深圳的空调还在运转,熊孩子的精力也还没耗尽。深圳的底色是效率与边界感——今天我们对“熊孩子”的纵容,明天就会变成对公共空间的放弃。希望地铁可以试点“亲子车厢”,用彩色座椅和儿童广播把熊孩子的能量集中消化;图书馆可以推出“托管阅读”服务,让专业老师带读绘本,家长刷脸接送,既解放父母也保护书籍;商场则可以把“儿童友好”升级为“家长友好”——在母婴室旁设“冷静角”,让失控的家长和熊孩子一起学规矩。
还是要相信深圳,因为深圳最擅长的,就是用规则和科技把“不可能”变成“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