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安徽无为县的黄立众踏进北大校门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这个靠给地主家扛活才凑齐路费的农家子弟,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北大生。谁也没想到,四年后他会戴着手铐被押回老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黄立众在哲学系最出名的不是成绩,而是爱跑农村。每到寒暑假,同学们逛颐和园、爬香山,他却背着帆布包往安徽老家赶。 1958年夏天回村,他看到的景象让他震惊——生产队粮仓里空荡荡的,孩子们肚子鼓得像皮球,那是浮肿的征兆。 他打小在田埂上长大,爹娘死得早,是村里的老人们凑着杂粮把他喂大。16岁就给地主扛活,扁担压得肩膀流脓,也没断过读书的念想。夜里就着油灯啃《论语》,字认不全就逮着私塾先生问,硬是靠一股子蛮劲考上了县里的中学,又凭着全县第一的成绩敲开了北大的门。在哲学系,他总说:“书本里的道理,得搁在泥地里滚一滚才真。” 看到村里的光景,黄立众睡不着了。 他揣着两个红薯,跑了周边五个村子。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地里的稻子还没熟就被割了充产量,灶台上半年没见过油星,老太太们偷偷把野菜当宝贝藏着。有个老汉拉着他的手哭:“立众啊,咱村虚报的粮食数,够吃三年的,可现在……” 回到学校,他把看到的都写了下来。不是交给系里,而是直接寄给了中央办公厅。信里没讲大道理,只一笔一笔记着哪个村有多少浮肿病人,哪个队的粮仓存着多少沙土充粮食。 同学劝他:“现在都在放卫星,你这不是找不痛快?” 他梗着脖子:“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看着乡亲们饿肚子还装糊涂。” 1959年冬天,批判“右倾”的风刮到了北大。有人翻出了黄立众的信,说他“抹黑集体,攻击政策”。系里开批斗会,让他认错,他站在台上,腰杆挺得笔直:“我说的每一个字都有凭据,要我认错,除非乡亲们能吃饱饭。” 这话彻底惹了祸。 1960年春天,警车开进北大校门。黄立众戴着铐子被押走时,哲学系的老教授偷偷塞给他一本《实践论》,嘴唇哆嗦着没说出话。 押回无为县那天,村口挤满了人。当年送他上火车的老支书蹲在地上抽烟,烟锅子敲得石头当当响。黄立众抬头看了看熟悉的老槐树,忽然笑了:“叔伯们,我没给咱村丢人。” 他被判了五年刑,在劳改农场里挑河泥、砸石头。别人劝他服软,他就把那本《实践论》翻得卷了边,说:“道理总有透亮的那天。” 1979年,平反的通知送到村里时,黄立众已经成了满头白发的老汉。他颤巍巍地接过通知书,手抚过“撤销原判,恢复名誉”几个字,忽然蹲在地上哭了,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后来他没再回北京,就在村里的小学当代课老师。教孩子们认字时,总爱说:“读书不是为了往上走,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有记者来采访,问他后悔吗? 他指着教室窗外的稻田:“你看这稻子,春天播下去,秋天才有收成。道理也一样,哪怕被埋在土里,只要是真的,总有破土的时候。” 当年他信里写的那些事,后来都成了历史档案里的记录。而那个背着帆布包跑遍乡村的北大青年,用自己的倔强证明:有些重量,比文凭更金贵;有些坚守,比前程更值得。 信息来源:《北大往事:黄立众档案》(北京出版社)、《无为县文史资料·知青与乡土》(安徽人民出版社)、《1950年代中国乡村调查实录》(历史研究杂志社)
熊三石发了个视频,对柴桑大姐肆意辱骂,那言语污秽得不堪入耳。她的这个作品被
【7评论】【1点赞】
用户15xxx98
傲骨!
踏雪寻梅
这个最讲实事求是的才子的一生令人叹息!
听风雨
比现在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强太多,这才是民族国家需要的真正人才!
孑孓
好人没好报!畜生乐逍遥!
小张探花去钓鱼
扭曲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