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结果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她的结局又如何呢? 你能想象吗?1951年澳门街头,一个瘦得脱形的女人跪在地上,颤抖着在纸板上写下“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这行字让围观者中,有人突然想起:当年滕县保卫战里,那位喊着“杀敌报国”血洒疆场的川军将领,竟连家人都落到了讨饭的地步! 故事得从1938年说起。台儿庄战役前夕,滕县城墙下,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带着将士们死战不退,日军的炮弹把城墙炸得粉碎,他们就用身体填缺口;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肉搏。 最后时刻,王铭章身中数弹,倒在指挥部前,临终还喊着“以死报国,快哉快哉!” 他的牺牲为台儿庄大捷争取了关键时间,灵柩运回四川时,沿途百姓跪成一片,哭声震得山响。 叶亚华那时还是个年轻的军属,抱着几个孩子送丈夫出征,没想到这一送就是永别,国民政府追授王铭章为陆军上将,给遗属发抚恤,日子虽不算富裕,却也安稳。 可后来战火越烧越猛,国民党败退台湾,社会秩序崩塌,抚恤没了踪影,家里的财产也在颠沛中散尽,为了活下去,叶亚华咬着牙,带着孩子一路南下,辗转到了澳门。 1951年的澳门,虽属葡治,却挤满了逃难的人。叶亚华不懂葡语,也没力气扛麻袋,看着孩子饿得脸发青,她把心一横,跪在街头乞讨。 最初几天,纸板上没写一个字,她是英雄遗孀,骨子里的骄傲让她羞于开口,可小儿子连哭的力气都没了,她终于求路人借了支炭笔,抖着手写下那行沉重的字。 第一个认出“王铭章”名字的,是个在重庆当过学徒的老人。他扑通跪下:“您是王将军的夫人?当年重庆街头全是悼念将军的横幅啊!” 这话瞬间传开,有人塞来半块面包,有人递上银元,报社记者挤进来拍照,连澳门的爱国商会都派了人来,谁能想到,抗日英雄的家人会流落至此? 澳门的救助像一把火把,很快烧到了内地,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对抗日烈士格外敬重:王铭章是为民族而战的英雄,他的遗属自然该被好好守护。 政府迅速回应,派人接叶亚华母子回家。踏上故土时,叶亚华抱着孩子哭了,她终于不用再为下一顿饭发愁。 往后的日子里,叶亚华住进了政府安排的房子,每月能领到抚恤,孩子也顺利上学。她常常坐在院子里,给晚辈讲王铭章拼杀的故事,把“报国”两个字,种进了一代又一代人心里。 英雄的热血曾护山河无恙,岁月动荡里,他的家人却险些被命运碾碎。好在,一句迟到的身份吐露,牵出了跨越地域的温暖,更映照着一个民族对英雄的底色:我们不会让忠魂寒心,更不会让遗属流泪。 主要信源:(建川博物馆官网——抗日名将王铭章专题展)
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
小张主张
2025-08-13 00:20: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