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听到以后十分伤心,她想起了左宗棠生前留下的奏章

墟史往事 2025-08-13 09:41:24

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听到以后十分伤心,她想起了左宗棠生前留下的奏章,立马翻出来查阅。随后便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1885年9月5日,福州城里飘着细雨,74岁的左宗棠在弥留之际仍惦记着未竟的疆防事务,当这位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紫禁城里的慈禧太后正在批阅奏章。

太监李莲英匆匆进来禀报,慈禧手中的朱笔突然跌落,在奏折上洇开一片猩红,她想起半个月前左宗棠递上的《请设海防折》,立即命人从樟木箱中翻出这份被压了月余的奏本。

这份染着药味的奏折里,左宗棠用颤抖的笔迹写道:"泰西各国船炮之精,十倍于我,闽浙沿海炮台朽坏,水师战船不及日本铁甲舰三成之力。"字里行间都是对东南海防的忧虑。

当时朝中正为北洋水师经费争吵不休,这份奏章被军机处暂时搁置,此刻慈禧抚摸着奏折上未干的墨迹,想起二十年前正是这个湖南老倔头抬着棺材出征新疆,如今他连句遗言都没留下就走了。

左宗棠的灵柩停在福州北门时,他的孙女周怡在灵前烧着第七沓纸钱,这个跟着祖父在西北风沙里长大的姑娘,记得最后半年祖父咳血的次数越来越密。

有次深夜她送冰糖雪梨进书房,看见老人正对着《海国图志》咳嗽,羊皮地图上溅着暗红血点。

老人把奏折草稿塞进她手里说:"若我不在了,把这个交给福州船政局的周大人。"

历史学者在福建档案馆发现的光绪十一年密档显示,慈禧在左宗棠死后第三天突然召见醇亲王奕譞。

养心殿的谈话记录里写着:"着即从海关税银中拨付二百万两,仿照左宗棠所议,于闽浙沿海增筑炮台三十六座。"

这个数字比奏折原请的二十四座多了整整十二座,当时户部尚书阎敬铭在日记里抱怨:"太后竟为死人破例,南洋水师三年未添一舰,倒有钱修炮台。"

左宗棠临终前最挂念的福州船政局,在他死后第二年迎来了转机。

1886年春天,船政大臣裴荫森奏请建造的双机钢甲军舰"龙威号"终于获批,这艘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艘巡洋舰,后来成为北洋水师的"平远号"。

船政局的老工匠回忆,开工那天恰逢左宗棠忌辰,工棚里有人烧了本《海国图志》祭奠。

日本海军档案记载,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军舰队始终不敢靠近闽江口,正是忌惮那些左宗棠生前规划的要塞炮台。

东京海军大学的战例分析里特别提到:"清国闽浙海岸防御体系完成于1887年,其火力配置明显针对我国舰队航线。"

而这份防御图纸的底稿,后来在左宗棠长沙老宅的樟木箱里被发现,上面还有咳血留下的褐色痕迹。

周怡在回忆录里写道,祖父去世前夜突然精神好转,非要她磨墨写家书,老人用湘阴土话念叨着:"告诉周大人,马尾港那个弯角要修炮台,日本人的铁船最喜欢在那里拐弯。"

这封字迹歪斜的家书在战火中遗失,但1998年福州扩建军港时,施工队真的在老人说的位置挖出了光绪年间的地基遗址。

左宗棠没能看到的海防建设,在甲午战争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后,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计划南下攻击福建,但侦察发现闽江口布防严密,最终转向台湾。

这个决策间接导致日本海军在澎湖遭遇台风损失惨重,东京《朝日新闻》当时刊文批评:"若按原计划进攻福建,或可避开风灾。"

0 阅读:316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