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日军2000兵力趁着过新年,在武家湾包围了2团,团长却下令不准开枪,正当日军以为可以得手,不料等他们攻入武家湾后,八路军却消失无影无踪,而且在山谷里面躺着有过百名日军的尸体!
那年春节,华北大地寒风刺骨,河北省曲阳县武家湾村却难得热闹,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第二团的战士们正和老百姓围坐在篝火旁,唱着抗日歌曲,分着热腾腾的饺子。
然而,就在距离此地四十里外的灵山镇,一支两千多人的日军部队赫然踩着积雪向北逼近。
带队的鬼子军官大江方若和二团是老冤家了,去年反“扫荡”时,二团在阜平王林口打掉他一个加强中队,连山炮都缴了一门,这回来势汹汹,分明是来报仇的。
当民兵经此情报送来时,联欢会的气氛骤然紧张,团长萧思明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一听大江方若的名字就明白事情不简单。
不过,他明面上却显得非常冷静,表示不用担心,联欢会照常进行,但暗地里早已经派侦察兵摸了出去。
在得知情报后,他早把警戒哨放到了五里外的山口,还在进村的必经之路埋伏了一个连。
半夜十一点,更糟的消息传来,定县的鬼子坐着二十多辆汽车赶到灵山汇合,现在正往武家湾扑来。
萧思明立刻意识到,敌人这是要搞远距离奔袭,他马上命令炊事班生火做饭,要求所有战士凌晨三点前吃完,子弹上膛等着。
紧接着一营被派去盯住中作和口头村方向,那里是通往武家湾的咽喉。
果然刚到三点,一营长吴生荣就报告和鬼子交上火了,可奇怪的是,枪声零零星星,完全不像两千人的阵仗。
原来大江方若这次学精了,他把主力藏在几里外的山沟里,先派了百来人的先头部队摸到村外,打算等八路军睡熟再里应外合。
可他没想到,萧思明早看穿了这套把戏,二团悄悄撤出村子时,故意留了几个战士在村口晃悠,引得日军尖兵追进山谷。
更绝的是,萧思明下了死命令:不准开枪,全部用大刀长矛解决战斗,这招简直打在鬼子七寸上,日军也有严令不到总攻时间不许开枪,结果被八路军摸到跟前还不敢扣扳机。
黑暗里白刃翻飞,八路军战士抡着粪叉都能戳死鬼子,有个排长后来回忆,他们连的伙夫拿着擀面杖都敲倒了两个日本兵。
等大江方若带着主力冲进武家湾,村里早空了,只剩他派出的先头部队横七竖八躺在山沟里。
这时候四面八方突然响起冲锋号,二团的迫击炮把村口炸成了火海,鬼子想跑,却发现退路早被民兵埋了地雷。
最后逃回灵山的残兵连一半都不到,大江方若的军大衣都被子弹穿了几个窟窿。
后来这场仗被军史专家称为“教科书式的反包围战”,萧思明把游击战的精髓玩出了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人想夜袭,他就将计就计,敌人怕暴露,他就专打白刃战。
最绝的是老百姓的配合,上千人半夜转移愣是没发出一点动静。
值得一提的是,战斗结束后,村民回村发现鬼子把灶台都砸了,可藏在夹墙里的粮食一粒没少,原来八路军早就带着他们把物资转移得干干净净。
武家湾战斗的胜利和萧思明、黄文明二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二人都是老红军,从井冈山打到晋察冀,最擅长的就是以弱胜强。
后来查阅日军档案才知道,大江方若的部队是刚从关东军调来的精锐,号称“雪地之王”,结果在武家湾的山沟里栽了大跟头。
这场仗之后,灵山镇的日军半年没敢出据点,连过年放鞭炮都以为是八路军打来了。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武家湾战斗的传奇色彩不仅在于战术精妙,更在于它展现了真正的军民鱼水情。
老百姓给八路军送情报、藏伤员、运物资,甚至帮着在山路上泼水结冰阻敌。
后来统计,参战的民兵里有十几个神枪手,有个叫李殿冰的民兵队长后来还被评为“太行勇士”。
八十多年过去,武家湾的山梁上还能找到当年的战壕痕迹,村里老人说,萧思明将军建国后回来过,站在当年埋伏鬼子的山头上看了很久。
有人问他当时怎么敢用冷兵器打日军,老将军就笑了:“鬼子那套死板战术,咱们摸得门儿清。他们讲军法,咱们讲活法。”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网《八路军武家湾反包围破敌》 新浪新闻《河北的武家湾战斗:八路军主力团击毙百余日寇》 澎湃新闻《薪火传承,弦歌不辍——走进“武家湾”革命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