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咸丰皇帝下旨将左宗棠斩首示众,左宗棠连夜找到湖北巡抚胡林翼求助,胡林翼对他说:“皇命难违,我也无办法,但你可找一人,或许能保你性命!”
那年的一个深夜,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左宗棠接到消息,咸丰皇帝下旨要他的脑袋。
罪名是干预军务、目无君上,这顶大帽子扣下来,任谁都得吓破胆,左宗棠连夜骑马狂奔三百里,跑到湖北武昌敲开巡抚胡林翼的大门。
老友听完来龙去脉,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皇命难违,我也无办法。"屋里静得能听见蜡烛燃烧的噼啪声,胡林翼突然压低声音:"但你可找一人,或许能保你性命!"
令其万万没想到的是,好友口中之人竟然是肃顺,此人身份非同小可,他是咸丰帝原配皇后的亲舅舅,在朝堂上说话比军机大臣还管用。
更关键的是,这人有个怪癖:专门喜欢提拔汉人,当时满清贵族普遍瞧不起汉臣,肃顺却反其道而行,家里养着一群汉族幕僚天天讨论时政,江湖人称"肃门五君子"
左宗棠虽然没见过肃顺,但他揍永州总兵樊燮那事儿,早就在官场传成了段子。
樊燮吃空饷吃得离谱,手下实际三百人谎报两千,左宗棠气得当面掀桌子,一拳打得这位二品武官鼻血横,樊燮怀恨在心,联合湖广总督官文告黑状,硬给左宗棠扣上"劣幕干政"的罪名。
那么胡林翼为啥点名要找肃顺?这得说回三年前的旧事,1856年曾国藩带湘军打太平军,朝廷里满族大臣个个使绊子,只有肃顺在咸丰面前力挺:"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
后来曾国藩能当上两江总督,全靠肃顺暗中使劲,现在左宗棠摊上事,胡林翼立刻想到这条门路。
于是,他连夜写信给京城里的湖南老乡郭嵩焘,这人在翰林院当编修,认识肃顺的贴身幕僚王闿运。
再反观紫禁城里也正上演着惊心动魄的博弈,咸丰帝案头摆着两份奏折:一边是樊燮控诉左宗棠越权干政,一边是胡林翼、潘祖荫等人的联名保荐,那句"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写得掷地有声。
肃顺看准时机进言:"左宗棠在湖南运粮调兵,长沙守城八十天全靠他出谋划策,现在太平军闹得凶,杀人才容易,找人才难啊!"这话戳中咸丰软肋,朝廷正缺能打仗的狠人。
官场老油子们闻着味儿就转了风向,湖广总督官文接到皇帝新旨意,要求重新调查案情,抄录中还特意附上那些保荐奏折,明摆着是给台阶下,官文立刻把案子草草了结。
左宗棠不但没掉脑袋,反而因祸得福,被调到曾国藩麾下带兵打仗。
谁都没想到,这个差点成刀下鬼的师爷,六年后竟带着楚军收复杭州,十五年后抬着棺材出征新疆,成了晚清最硬气的民族英雄。
回头看这场生死劫,肃顺敢用汉臣的眼光,胡林翼暗中运作的手腕,咸丰帝面对太平军焦头烂额的现实困境,再加上左宗棠确实能打的真本事,缺了哪环都可能改写历史。
最有意思的是樊燮,这厮后来因为贪污被革职查办,应了那句老话:害人终害己。
而肃顺两年后死在慈禧太后刀下,临刑前大喊"若我不死,大清何至于此",这话细琢磨,倒是给左宗棠的传奇添了层宿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