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湖北籍军人郑贵玉捅死第一个日寇后,感觉日军的三八枪刺刀又长又轻便,便捡起鬼子的步枪冲向第二个日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的长沙城外,月亮被厚重的云层遮得严严实实,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只有偶尔划过的子弹带着微弱的火光。 郑贵玉趴在战壕里,手里的中正式步枪还冒着热气,刺刀上沾着刚刚溅上的血迹,就在刚才,他用这把枪结果了第一个鬼子的性命,可在激烈的拼杀中,那根陪伴他多日的刺刀竟然弯了。 地上躺着那个被他捅死的日寇,身边散落着一把三八式步枪,郑贵玉瞥了一眼那把枪,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这玩意儿看起来比自己手里的家伙长出半尺,刺刀也更直更锋利,战场上没时间犹豫,第二个鬼子已经端着刺刀朝他冲过来了。 说起来,郑贵玉原本是个木工,最熟悉的工具是刨子和凿子,那双手习惯了在木头上精雕细琢,可日本人的队伍踏进了他家乡湖北长阳的山里,打破了清江边上的安宁日子。 看着远处时不时传来的枪声,听着乡亲们四处逃散的哭喊,他知道安稳的木工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在黄埔八分校的训练场上,教官一遍遍纠正着新兵们握枪的姿势,郑贵玉那双做惯了细活的手,刚开始总是把步枪握得像握锄头一样紧。 练刺杀的时候,他的胳膊经常被枪托撞得青紫,可他从不叫苦,别人练一个小时,他就练两个小时,他心里明白,这枪不是用来做木工活的,是用来保命和杀敌的。 真正上了战场,郑贵玉才发现训练场上学的那些动作,在生死关头往往派不上用场,第一次看见鬼子端着刺刀冲过来时,他心里的恐惧差点让他扔下枪逃跑。 可想起家乡被烧毁的房屋,想起流离失所的乡亲,那股愤怒瞬间压过了恐惧,他端起枪,咬着牙冲了上去,刺刀扎进敌人胸膛的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你死我活。 现在面对第二个鬼子,郑贵玉几乎没有思考,本能地丢掉了手中弯曲刺刀的中正式,一把抓起地上的三八枪。 这把枪入手的感觉完全不同,明显比中正式轻便,刺刀的长度也让他在拼杀中占了便宜,他迎着敌人冲上去,借着那半尺的优势,刺刀先一步捅进了鬼子的肋骨缝。 枪械对郑贵玉来说从来不是什么神圣的象征,就像他做木工时选择工具一样,哪把顺手就用哪把,中正式固然是自己人的装备,可在这个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能保命的武器就是好武器。 他没有什么民族情绪在作祟,也没有对敌人武器的排斥,战士的本能告诉他,三八枪的刺刀更长更锋利,在近身搏斗中更有优势。 身边的战友们很快就明白了郑贵玉的选择,老兵们都知道,三八式步枪在拼刺刀时确实比中正式有优势,不光是长度,连重量分配都更适合刺杀。 有经验的士兵从不会拒绝一件更好用的武器,哪怕它来自敌人,战场上的生存法则很简单:活下去,然后杀掉更多的敌人。 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在中国军队中其实很常见,士兵们缺乏足够的装备补给,经常需要就地取材,从敌人那里缴获武器弹药。 郑贵玉和他的战友们不会纠结于武器的出身,他们只关心这把枪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救自己一命,能不能更有效地消灭敌人。 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郑贵玉的左腹被敌人的刺刀划开了一道口子,鲜血很快浸透了军装。 可他依然紧紧握着那把三八枪,直到体力不支倒在战壕里,即使在伤重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松开手中的武器,因为他知道,这把枪还能帮助其他战友继续战斗。 多年以后,当郑贵玉在湖北长阳的小楼里回忆起那场战斗时,他总是说那把三八枪救了他的命。 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是因为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它比他原来的武器更好用,对于一个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兵来说,武器从来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生存的工具。 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过去了,长沙城最终被中国军队收复,郑贝玉用过的那把三八枪不知去向,可那种在生死关头做出最实用选择的智慧,却深深印在了每一个经历过那场战斗的士兵心里,真正的武器不在手中,而在心中那份保家卫国的决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新闻——黄埔老兵忆长沙会战:拼刺刀手刃三敌
所以用这句话嘲讽中国网民的都是汉奸
【2评论】【1点赞】
老V
这样的文章没人看,唉……向当初洒热血的老兵致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