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突然叫出200来个猎户、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5 13:18:42

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突然叫出200来个猎户、“炮手”出身的青壮年,组成300来人的多团大队,戴万龄的4个兄弟、5个儿子、3个女婿,都追随他参加了救国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的东北,寒风裹着雪粒子在旷野中呼啸,冻土上留下一串串破棉鞋踩出的脚印,王德林咬着牙,带着手下在雪地中艰难前行,几个月来,他率领中国国民救国军奔走于白山黑水之间,靠着缴获和百姓接济维持作战,枪口冒出的白气和士兵们通红的耳朵一样,诉说着缺衣少粮的现实,他知道,仅凭热血和意志,不足以支撑一支部队打赢这场战争。   消息传来,说敦化沙河沿有个姓戴的大户人家,粮食、枪支储得不少,王德林记得戴万龄,早年曾见过一面,当时他还没成名,而戴家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户,这个决定不容易下,毕竟地主多半惜命保财,谁愿意把家底拿出来打仗?可东北已经沦陷,百姓流离失所,他实在没有更多选择。   这次的行程不同于以往的募捐,他亲自前往戴家,一路上心头沉甸甸的,他不是怕失败,而是怕希望落空,到了目的地,戴家的院门高大威严,家丁一个个腰粗膀壮,手中持枪,王德林没有退缩,踏进门槛,心里却在打鼓,这个时候,他只想知道,戴万龄愿不愿意把命运绑在同一条船上。   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戴万龄并没有像传闻中那样避战惜财,他站出来,不但直接给出粮食、布匹和武器,还把自家训练有素的家丁、儿子、兄弟甚至女婿全数召集,组成了三百余人的队伍,这些人不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戴家本就有武备基础,平日里练武打猎,枪法和纪律都不差,戴万龄本人虽年过六旬,但精神矍铄,站在门口时像一棵老松,风吹不倒。   王德林没有多说什么,他把这支队伍编入自己的部队,定为第五营,戴万龄任营长,亲自上阵,从那天起,戴家不再只是富贵门第,而是变成了一支抗日队伍的核心力量,这支“戴家军”,既有家族血缘的凝聚力,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刻认知。   不到两天时间,他们就参与了收复敦化的战斗,戴万龄带领部队攻打南门,里应外合,一举击破日伪守军,这次胜利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也让王德林更加坚定了信念,他知道,这场战斗赢的不只是一个城池,而是民心。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惨烈,在额穆的山间,戴万龄率队伏击伪满军一个整营,配合友军将敌军全歼,那场战斗后,戴营名声大噪,不少百姓主动投奔,可随着日军加大围剿力度,救国军的处境越来越危险,1933年初,敌人重兵压境,王德林不得不决定撤往苏联,那天,他找到戴万龄,希望他一起撤退,可戴万龄拒绝了,他说,自己是中国人,就要死在中国的土地上。   这不是一句悲壮的口号,他真的带着残部杀出重围,藏进长白山,雪地、山林、夜色与寒风成了他的战场,为了保护伤员,他把自己的马让出去,自己拖着冻伤的双脚走了八十里山路,曾经坐马车巡视田地的富翁,如今忍着脚底血泡,一步步踏进战火深处。   1937年,戴万龄从山里潜回沙河沿,筹粮支援抗联,不幸被汉奸出卖,被日军围捕,他遭受非人折磨,铁丝穿骨,烈火焚身,却始终不吐一个字,搜身时,敌人只从他烧焦的遗体上找到半块窝头、一张全家福和两枚刻着“抗日救国”的银元,这位曾经富甲一方的老人,临死前没留下一句软话。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六个儿子几乎全部战死,戴克志在宁安重伤不治,戴克政在小团山子与敌军激战至最后一颗子弹,戴克选在地下工作中受伤感染去世,曾经热闹的戴家,如今只剩断墙残垣,家族五十七名出征者,仅三人幸存。   王德林听到戴万龄殉国的消息时,正在南方为抗战奔走,他没有流泪,只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路线,他知道,像戴万龄这样的同志,不是为了眼前的胜负在战斗,而是为了下一代能抬头做人。   战后,当地百姓把救国军当年留下的军号供奉在戴家旧址,那个铜管上密布弹孔的军号,成了村里年轻人最深刻的历史教材,老人们总是重复戴万龄临终前说过的一句话:国家都没了,钱财还有什么用?   人们常说,战争看的是将军和战场,但更真实的战争,是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生选择中,王德林没有因被政党冷落而停止抗战,戴万龄没有因家财万贯而避世苟安,他们一个从工厂走出,一个从大院走出,却都走进了民族的血脉里。   在东北抗战的岁月中,戴家军的存在是一种象征,他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地主皆为恶”的刻板印象,也让更多民众明白,抗战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牺牲,戴万龄并不完美,但他的选择完美诠释了“家国一体”的信念。   王德林后来虽因病去世,但他的信念传承了下来,他和戴万龄之间的那次会面,不只是一次募捐,更像是一场命运的交汇,他们没有走同一条路,却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奔赴前线。   信息来源:新华社新媒体——抗日英雄戴万龄和他的“戴家军”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