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全世界道歉!”2020年,央视名嘴、著名主持人阿丘公然诋毁祖国,被央视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16 15:21:39

“中国人向全世界道歉!”2020年,央视名嘴、著名主持人阿丘公然诋毁祖国,被央视辞退,行业封杀。“成于嘴,败于嘴”,他究竟是太蠢还是太嚣张?如今他怎么样了?   彼时全国上下正咬紧牙关与病毒较劲,他这轻飘飘的一句“道歉”,不仅撕碎了自己多年经营的“国民主持”人设,更让“数典忘祖”四个字成了他甩不掉的标签。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靠“嘴”站上行业巅峰的人,最初的“嘴”并非为了主持而生。在南宁棉纺厂的仓库里,青年邱孟煌(阿丘本名)啃着馒头写剧本时,嘴里念叨的还是方言剧里的台词。 那时他刚从广西师大毕业,专业与播音八竿子打不着,工厂的标语刷得再工整,也拦不住他夜里对着空荡的仓库练绕口令——后来他总说,是那三年“对着机器练嘴”的日子,磨出了他说话的底气。   真正让“嘴”成为敲门砖的,是1992年的广西笑星大赛。穿着借来的西装,他把《包公审案》说成了带“螺蛳粉味”的市井故事,评委笑骂“没规矩”,却把一等奖推给了他。 这张嘴从此像开了光:南宁剧院的剧本要靠它念出味道,地方台的口播要靠它接地气,就连2003年央视《社会记录》的面试,也是这张嘴救了场。 当制片人问“民工讨薪跳楼该怎么看”,他没讲大道理,只咂摸出一句“欠债的别寒了讨薪人的心。 更别逼死了人”,愣是让这个容貌平平、个子不足一米七的男人,挤掉了一众科班出身的竞争者,闯进了中国媒体的最高殿堂。   在央视的那几年,这张嘴成了“金字招牌”。他不说官话,把社会新闻聊成街坊闲聊,观众说“听阿丘说话,像蹲在巷口听邻居讲故事”。 可谁也没料到,这张能说会道的嘴,背后藏着不那么体面的另一面。2007年,三里屯深夜的照片曝光时,舆论炸开了锅。 镜头里,他搂着个年轻女孩踉跄前行,那女孩是他主持大赛时认识的选手。更刺眼的是后续:妻子徐环宇在他租的公寓里,看见了金话筒奖杯旁的真丝睡衣。   那次风波没让他彻底垮掉,央视给了停职三年的处罚。他从主播台退到《文化密码》的撰稿间,骑自行车上下班,邻居见他蹲在楼道剥蒜时,总念叨“还是以前在电视上精神”。 可三年后刚复出,就有人拍到他和当初那女孩逛宜家。节目被停播时,台里没多解释,只说“主持人的品行,比嘴皮子重要”。   按理说,两次栽跟头该让人长记性,但阿丘的“嘴”似乎总比脑子快。2014年,他靠着一部纪录片短暂回暖。镜头里,他替母亲寻根,揭开外公因“汉奸”嫌疑被捕的往事,把家族隐痛讲得催人泪下。 观众以为他变了,开始关注“根”与“责任”,可这份“觉醒”没撑过六年。   2020年的那句“道歉”,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他过往的所有质疑。人们突然明白,他在镜头前的“接地气”或许只是技巧,骨子里缺的是对立场的坚守。 疫情源头尚未查清时,他迫不及待让中国“鞠躬”,与其说是“反思”,不如说是把个人的所谓“清醒”凌驾于国家尊严之上。 就像当年他明知妻子的付出,却放任私情滋生;明知央视的平台意味着责任,却让嘴无遮拦成了习惯。   如今再有人提起阿丘,多是说在某个不起眼的茶馆见过他。没了西装革履,头发花白,和人聊天时还会下意识摸嘴,只是再也说不出那些让人记住的话。 有人唏嘘他“成也一张嘴,败也一张嘴”,可细想起来,毁掉他的从来不是嘴,而是嘴背后那颗拎不清轻重、守不住底线的心。   从仓库里练嘴的青年,到央视镜头前的名嘴,再到被舆论遗忘的普通人,阿丘的轨迹像一面镜子。 它照见的不仅是一个主持人的坠落,更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站得越高,越要清楚自己的脚该踩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嘴该为谁说话。这世上最厉害的嘴,从来不是能说会道,而是知道什么话永远不能说。 参考资料:海峡网——央视阿丘是谁 阿丘被封杀原因揭秘 阿丘说错话被封杀了吗?

0 阅读:10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