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先生1979年捐款筹办汕头大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唯一私人赞助的公立重点大学。并称“别用我名字”,把低调写进校规。别人抢冠名,他躲冠名。 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比黄金还稀缺。整个潮汕地区,上千万人里找不出一所综合性大学,想上大学得跑到广州、武汉,光是路费就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李嘉诚自己就是这种困境的亲历者,14岁因父亲病逝辍学打工,他常说:"没机会读书的苦,我记了一辈子。"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教育兴国的口号喊得响亮,但财政紧张让很多规划停留在纸面上。李嘉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首期就捐了3000万港元,在当时能买下香港半条街的钱,他却砸在了荒滩上。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傻气"。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和港口生意正让李嘉诚的财富快速增长,投资教育周期长、见效慢,完全不符合商人"逐利"的标签。 但他在和筹委会第一次见面时就说:"办大学不是做生意,得像栽树,我浇水施肥,后人才能乘凉。"他不仅出钱,还亲自跑到北京找教育部沟通,带着设计师修改图纸,连图书馆的朝向、实验室的水电布局都要过问。 1981年汕头大学获批成立时,邓小平同志特意接见他,握着他的手说:"你做了件大好事,国家会支持你。" 这种支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持续了四十四年的约定。从1979年到2023年,李嘉诚基金会给汕头大学的捐款累计超过120亿港元,平均每年近3亿。 更难得的是他的"造血式"捐助,不像有些慈善项目捐完钱就了事,他要求基金会跟着学校发展走:刚建校时重点支持教学楼建设,90年代转向人才引进,2000年后加大科研设备投入,近几年又发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学科。 这种精准支持,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汕头大学从一开始就带着"改革基因"。别的大学还在按部就班搞计划招生时,汕大就尝试和香港高校合作办学;多数高校沿用传统院系制时,汕大率先推行书院制,让不同专业学生住在一起交流。 连毕业典礼都搞得与众不同,李嘉诚坚持要亲自给每个毕业生拨穗,四十四年里从没缺席,哪怕2020年疫情期间,他也通过视频连线完成了这个仪式。这种对教育细节的重视,让汕大在同类院校中显得格外特别。 这所大学的存在,悄悄改变了潮汕地区的教育生态。以前潮汕孩子考上大学就想往外跑,现在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留下。 汕大医学院附属的五家医院,成了粤东地区最好的医疗资源,当地人不用再千里迢迢去广州看病;学校和当地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让汕头的玩具、纺织等传统产业有了技术升级的底气。 有数据显示,汕大毕业生在潮汕地区创业的比例,比其他高校高出近三成,这些年轻人正带着知识反哺家乡。 李嘉诚的教育理念里,藏着他对"公立"和"私立"关系的独特理解。汕头大学是公立大学,校长由政府任命,招生纳入国家计划,但他通过基金会深度参与发展规划,这种"公私合作"模式在当时堪称大胆。 他从不干涉学校的具体教学,却在方向上把关,强调实践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要求课程跟上时代,早年就开设了计算机、国际贸易等专业。这种既尊重教育规律,又贴近社会需求的做法,让汕大走出了一条特色路。 外界总说李嘉诚精明,但在汕大这件事上,他却显得"不计成本"。2013年,他又捐1.3亿美元,推动汕大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办学,这是国内首所中外合作的理工类大学。 有人算过账,这笔钱如果投到房地产,收益能多翻几番,但他却说:"以色列的创新教育世界有名,让潮汕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真本事,这钱花得值。" 如今这所学校的学生不少进入华为、大疆等科技企业,用实力证明了这种投入的价值。 四十多年来,质疑声从未断过。有人说他是为了名声,有人猜测背后有商业利益,但汕头大学的发展轨迹给出了答案。学校从最初的几个系,发展到现在的13个学院,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工程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024年,汕大在广东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不少老牌重点大学,越来越多外地学生冲着这里的教学质量而来。这些成绩背后,是李嘉诚那句"办大学要用心,不能用算盘"的承诺。
李嘉诚先生1979年捐款筹办汕头大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唯一私人赞助的公立重
千奈叶教学
2025-08-20 20:35:44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