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各退一步,特朗普如愿以偿,和谈地点选在中国?中方回应
在俄乌战争持续超过三年、局势久拖不决的当下,近期出现了一则引发全球关注的动向,俄乌领导人有望直接会面进行和谈。
在特朗普斡旋下,双方罕见地各自作出让步,会谈地点更被外界猜测可能落在中国,尤其是在九三阅兵前夕这一时间点的巧合更添想象空间。
然而,这场和平尝试背后的博弈复杂而微妙,远非表面所见那般光鲜。
各国媒体近来频频报道中国有望成为俄乌会谈的东道主,从时间与地缘安排上看,这一设想并非空穴来风。
普京已经确定将在不久后出席我国的九三阅兵活动,而泽连斯基理论上也有可能“顺道”访问北京。
这种在中立、安保和外交礼仪上皆有保障的设想,让中国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不过,中国外交部在被问及相关问题时明确表示“不回答预设性问题。
释放出中方在此问题上较为克制与谨慎的信号,从战略上看,中国并不愿将国内重大政治活动(如阅兵)与外部冲突调停混合。
更不愿在和谈尚未成熟、共识未达成时贸然承担调停者角色,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地缘政治漩涡,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斡旋被广泛认为是此次俄乌态度转变的催化剂。
在8月18日的关键一天中,特朗普先后与泽连斯基会谈、随后直接致电普京,并促成双方原则上达成将在“两周内”实现元首直接对话的意向。
泽连斯基在白宫明确表态称,“战争的关键不再是停火,而是乌克兰的安全保障”,这是其首次在公开层面放弃“停火先行”的前提。
而普京方面也罕见松口,愿与泽连斯基本人进行会谈,尽管俄方此前一直否认其总统身份的合法性。
这一前所未有的松动,也意味着特朗普或许“如愿以偿”地让俄乌迈出了谈判的第一步。
但应当明确,双方的退让更多体现的是策略层面的妥协,而非实质意义上的和解,战争已经严重消耗了俄乌两国的国力与社会承受力。
乌克兰在西方援助逐渐疲软、战线推进缓慢的背景下,国内政局承压,而俄罗斯则在制裁与国际孤立下,经济基本盘持续下滑。
双方皆需通过“谈判”缓冲外部压力,换取内部喘息空间,但即便如此,关键议题,特别是顿巴斯地区的归属问题,依旧是无法绕过的核心矛盾。
俄罗斯要求保留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并要求乌军撤出;而乌克兰方面,哪怕出于现实考量,也很难在领土问题上公开让步,这对泽连斯基个人政治地位构成巨大威胁。
若我国不愿担此重任,其他可能的谈判地点也受到关注,瑞士作为中立国家获得了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大力支持。
瑞士甚至表示可为普京提供“豁免权”,以绕过国际刑事法院的通缉风险,但从俄罗斯角度看,瑞士已加入对俄制裁,且作为ICC成员国。
其所谓的“中立”已经名存实亡,普京亲赴瑞士的风险极高,土耳其作为曾经的调解者再次被提及。
该国此前成功主办了俄乌间的伊斯坦布尔和谈,与两国均保持一定外交弹性,然而,土耳其的国际影响力与制度保障仍然不足。
尤其在协议执行层面缺乏说服力,同时欧美是否愿意土耳其继续主导,也存在不小疑问。
和平进程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欧洲被边缘化的现实,在俄乌谈判动态不断推进的同时,欧洲国家似乎处于被动追随的状态。
尽管七国集团领导人联合陪同泽连斯基访美,发表声明力挺和平进程,但美方的安排却异常冷淡, 欧洲领导人的会谈被刻意安排在特朗普与普京通话之后,显示其在美俄主导的结构下被视为“次要角色”。
这种安排不仅伤害了欧洲的参与感,也可能埋下未来协议稳定性不足的隐患。毕竟,战争发生在欧洲大陆,如果和平方案未能获得欧洲的认同与协作,难以真正长期维稳。
这场可能的和谈虽然打破了僵局,看似和平将近,但实则仍处在极其脆弱的起点阶段,从谈判地点的选择、核心议题的难解,到参与方力量的不对等。
这些都决定了和平协议是否可能达成、又是否能够长久生效,特朗普的推动起到了激化转折点的作用。
但真正能否达成一纸持久和平协议,仍需观望后续谈判中各方的博弈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