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不该沦为比惨竞技场##谁弱谁有理的边界在哪里#‌】高铁内,一位单亲妈妈

大皖新闻 2025-08-21 13:42:50

【#舆论场不该沦为比惨竞技场##谁弱谁有理的边界在哪里#‌】高铁内,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四个孩子,超过了免费携带儿童的名额却拒绝补票,转而拍摄视频声称“被欺负”——试图用单亲母亲的身份,逃避本应遵守的规则。

影楼里,游客选片引发纠纷,在网上编出“被殴打致昏迷”“民警勾结商家”“孩子挨饿无人管”的谎言——企图虚构受害情节,逆转舆论风向。

法庭外,“婚内强奸案”当事人的姐姐接受采访时,刻意隐去处于离婚冷静期和长期分居的关键事实——想要用片面的陈述,影响司法公正。

……

最近接连发生的事件,指向同一个现象:有人正将“弱势”当作武器,依靠“卖惨”抢占道德高地,模糊是非界限、逃避责任,甚至谋取不当利益。

这种套路也悄然渗透日常场景。快递员未能按约定送货上门,一句“体谅劳动者”便想免责;老人违规横穿马路被劝阻,反倒指责他人“不敬老”。仿佛只要把自己摆放在“弱势”的位置上,是非曲直置之不理,规则道理抛诸脑后,便能一路畅通无阻。

虚假的“弱者叙事”,为何频频得逞?

利用“同情弱者”的普遍心理。

社会保护弱势群体,同情弱者被视为美德,而质疑弱者则可能被贴上冷漠、刻薄的标签,甚至遭受孤立。

当一个人哭诉“被欺负”时,许多人会下意识脑补悲惨细节,而非先质疑真实性。就像高铁上的单亲妈妈,只需展现带四个孩子的狼狈,便能让部分人忽略补票规则的合理性。

虚假叙事者深谙此道,他们无需充分证明自己的“弱”,只要通过表情、语言或行为暗示“我处于劣势”,就能瞬间触发大众的共情开关,让理性判断让位于情感冲动。

信息不对称提供“情感绑架”的空间。

虚假的“弱者叙事”,往往刻意筛选信息,只呈现对自己有利的片段,同时隐藏关键背景或矛盾点。

例如,有人声称“被房东暴力赶出门”,却绝口不提自己长期拖欠房租并恶意破坏房屋的事实。公众由于缺乏信息核实渠道和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单方面的“弱者视角”。

尤其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网络时代,人们更难及时追溯事件全貌,容易被片面的叙事所说服。如同游客编造“被殴打致昏迷”的情节时,若没有媒体深入调查和官方及时辟谣,网友仅凭单方文字描述,自然偏听偏信。

欺骗易、追责难,助长歪风。

有时,虚假叙事者仅需几句煽情的谎言、几张精心摆拍的照片,就能轻松获得金钱捐助或舆论声援。即使事后被发现是欺骗,受害者往往因损失金额不大、跨地域维权成本过高而放弃维权,欺骗者几乎处于“零风险”状态。

“卖惨骗捐”便是典型。这种低代价、高回报的模式,极易引发模仿效应。

虚假的“弱者叙事”危害深远。

它透支公众同情心,引发“善良疲劳”,伤害真正求助者;抢占社会资源,挤压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侵蚀社会信任,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能激化群体对立,撕裂社会共识;更严重的是,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传递“投机取巧即可获利”的扭曲价值观。 

说到底,这是以身份标签代替事实判断,用情绪宣泄取代法律规范,是对社会善意与公平原则的系统性破坏,必须警惕。

面对这一乱象,如何破局?

平台迅速行动,严惩不贷。热点事件发生后,平台应第一时间整合并公开官方通报、现场视频、涉事各方说法等关键信息。一旦查实存在恶意“卖惨”、造谣引流等行为,必须依法依规惩处,让违法者付出代价,形成震慑。

媒体摒弃标签,深度调查。减少使用标签化的简单归类,深入一线扎实采访,将完整事实链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清晰呈现,引导公众关注事件是非曲直,而非被情绪、舆论所裹挟。

网民保持理性,明辨是非。面对“弱者”的哭诉,不应一味心软,而应追问:事实是否清晰?规则是否合理?诉求是否正当?标签与眼泪不可靠,任何判断与评价都必须建立在真相的基础之上。

法律筑牢红线,保障公平。一方面,明确网络造谣、恶意诽谤等法律红线;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合理诉求,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给予保障与支持。

互联网不是“谁弱谁有理”的法外之地,舆论场也不该沦为“比惨”的竞技场。文明社会中,法律必须是判断对错的准绳,规则应当呵护每个人的尊严。无论强弱,唯法与理,不可辜负。(安徽时评)

0 阅读:3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