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公布现场视频,3架无人机追杀俄军副司令,中国汽车疑似立大功 当地时间20日,乌方公布了用自杀无人机追杀俄罗斯北方集团军副司令阿巴切夫车辆的视频。 画面中,3 架自杀式无人机如同猎鹰般锁定一辆行驶中的皮卡车,第一架直接从后车厢撞入引爆,第二架补枪掀开车顶,第三架盘旋确认战果。这场持续 12 分钟的空袭,目标直指俄罗斯北方集团军副司令阿巴切夫。 令人意外的是,这辆被两枚无人机命中的皮卡车竟未完全解体,阿巴切夫虽受重伤却保住性命 —— 而这辆 “救命车”,正是中国制造的某品牌皮卡。 军事分析人士发现,乌军此次行动采用了 “蜂群战术”:第一架无人机负责定位,第二架实施打击,第三架评估效果。 这种战术需要高精度的协同配合,而乌军使用的无人机核心部件,包括飞控系统和摄像头,均来自中国大疆 Mavic 3T 系列。 更值得玩味的是,俄军副司令乘坐的皮卡虽然被改装了装甲和防无人机格栅,但底盘和车身结构仍保留中国原厂设计。爆炸后车体框架基本 intact,为车内人员争取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中国汽车在俄乌战场的 “意外走红” 并非孤例,自 2022 年西方车企撤离俄罗斯后,中国品牌迅速填补市场空白。 2023 年,中国汽车在俄市场份额达 49%,其中长城、奇瑞等品牌的皮卡和 SUV 因性价比高、改装潜力大,成为俄军前线运输主力。 俄军将长城炮皮卡加装钢板护甲和武器支架,用于弹药运输;奇瑞 Tiggo 8 则被改装成移动指挥车,搭载通信设备深入战区。这些车辆在顿巴斯泥泞地形中表现出色,甚至被士兵称为 “战场拖拉机”。 然而,中国汽车的战场表现并非一面倒。俄罗斯《生意人报》曾报道,部分中国出租车在行驶 15 万公里后出现变速箱故障,维修成本是欧洲车的 4 倍。 但在战场上,耐用性需求往往优先于舒适性。俄军士兵反馈,中国皮卡的发动机在 - 30℃低温下仍能启动,这是日系车难以企及的优势。更关键的是,中国汽车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快速维修,前线士兵用简易工具就能更换受损部件。 这场无人机追杀事件,折射出俄乌冲突的新型战争形态。乌军通过改装民用无人机实现低成本精确打击,而俄军依赖中国汽车提升战场机动性。双方对中国技术的 “双向依赖”,凸显了全球化供应链的复杂性。 例如,乌军使用的大疆无人机虽经波兰中间商走私入境,但其核心芯片仍来自中国;俄军的中国皮卡虽在俄罗斯组装,关键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微妙,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声称 “关注中国技术被滥用”,却对乌军使用美国制造的 “弹簧刀” 无人机视而不见。欧盟则呼吁中国加强出口管制,却悄悄增加从中国采购无人机零部件的订单。 这种双重标准,在稀土、芯片等领域早已屡见不鲜 —— 当中国限制某些资源出口时,西方国家指责 “经济胁迫”;当中国产品被用于军事用途时,又要求中国承担 “责任”。 对中国而言,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国际责任成为挑战。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民用产品出口严格遵守国际法,反对任何国家将其用于军事目的。 但现实是,中国无法完全掌控第三方转口贸易。例如,日本通过越南中间商采购中国稀土,再转卖给乌克兰;波兰企业将中国无人机拆解后,重新组装成军用型号。这种灰色产业链的存在,使得中国在冲突中的角色愈发复杂。 回到事件本身,中国汽车的 “立功”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这场消耗战中,双方都在寻找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 中国汽车的耐用性、改装潜力和成本优势,恰好满足了战场需求。正如军事专家指出的,现代战争已从 “高精尖对决” 转向 “工业化消耗”,谁能更高效地整合民用技术,谁就能在持久战中占据优势。
乌军公布现场视频,3架无人机追杀俄军副司令,中国汽车疑似立大功 当地时间20日
非常盘点中
2025-08-22 16:46: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