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以“贻误军机”为由,将张广泗斩首。张广泗拒绝认错,

零零说史 2025-08-22 19:49:09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以“贻误军机”为由,将张广泗斩首。张广泗拒绝认错,并陈述冤屈,乾隆并未采纳,还是判处斩首。 张广泗是汉军镶红旗人,早年捐钱买了个知府职位,在康熙晚期去了贵州当官。那时候贵州土司多,管理乱,他上手就管得井井有条,处理苗族事务时不偏不倚,很快就升了职。雍正上台后,大搞改土归流,就是把土司的自治地改成朝廷直管。他跟着鄂尔泰干这事,在贵州带头冲锋,帮着清军打掉几个顽固土司,设立新县,确保地方稳定。这政策推行五年,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方基本搞定,他功劳不小,升到贵州巡抚,又调湖广总督。在湖广,他继续管边疆,修工事,防叛乱,干得有板有眼。1730年,转去西北打准噶尔,那沙漠地带,他带兵多次赢仗,四万大军分成西路,他和岳钟琪搭档。但北路军败了,他参了岳钟琪一本,说他防备松懈,雍正气得把岳抓起来,本来要杀头,后来赦免。他接管后,继续打胜仗,可这也埋下祸根,两人从此不对付。 雍正年间,张广泗在西南和西北都露脸,文武双全,会打仗也懂治理。改土归流让他名声大噪,清廷西南稳了,他也成了封疆大吏。但西北那事,让他和岳钟琪结梁子。岳钟琪是岳飞后人,三朝老将,本事不小,可张广泗参他玩忽职守,差点要了他的命。雍正信了张广泗,革了岳的职,让他节制西北军务。他带兵在沙漠里追击蒙古骑兵,战术灵活,屡屡得手。可这恩怨没完,到乾隆时爆发。乾隆初年,边疆还算太平,但他继续任职,管着湖广军政。直到1747年,四川金川出事,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抢了小金川的泽旺,闹起叛乱。这莎罗奔以前帮清军打过准噶尔,知道清军底细,地形又险,建了很多碉堡,存粮打持久战。乾隆派张广泗去当川陕总督,带六万兵镇压。 张广泗到金川,看地势太难攻,就用围困法,堵路断粮,建营寨慢慢耗。他知道强攻会死很多人,像唐朝打石堡城那样,守军少却损失大。所以他不急,拖几个月,耗清廷上千万两银子。乾隆急了,派讷亲去督师,带岳钟琪帮忙。讷亲是户部尚书,不会打仗,一来就改成强攻,兵冲上去,死伤一大片。失败了,讷亲和岳钟琪就把锅甩给张广泗,说他不救,延误军机。乾隆信了,把张广泗抓回北京审。他承认损失大,但不认延误罪,说地形原因,求皇帝查清楚。可乾隆要杀鸡儆猴,激励前线,就判他斩首。张广泗到死都不服,乾隆不理,还是杀了。 张广泗死后,讷亲接着打,还是败,损失更大。乾隆又怒了,把讷亲抓回,也以延误军机杀了。换傅恒去,岳钟琪帮手。岳钟琪和莎罗奔熟,以前一起打仗,他就带十几个骑兵去谈,劝莎罗奔归顺。莎罗奔卖面子,停战了,1749年事平。但这没根治问题,28年后,金川又叛。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再起兵,清廷砸了七千万两,投六十万兵,才镇压。首领被杀,地方设厅直管。这两次金川战,花钱如流水,乾隆晚年国库空虚,也影响清朝衰落。 张广泗一辈子军功赫赫,却死得冤,乾隆杀他和讷亲,本想立威,结果战事拖长。岳钟琪劝降成功,但没解决根本。金川事反映清廷边疆政策问题,改土归流虽稳一时,但阻力大,成本高。张广泗战术对头,却成替罪羊。乾隆决策急躁,杀将领多,影响军心。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权力场上,功臣也难保命。清朝盛世下,边疆战事暴露矛盾,乾隆虽英明,但处理军务有时草率,导致人才流失。 金川战役是乾隆十大武功之一,但实际耗费巨大,士兵死伤多。第一次战,张广泗围困是稳妥法,讷亲强攻才败。乾隆杀两人后,傅恒和岳钟琪用招抚结束,可莎罗奔子孙不服,第二次叛乱更猛。乾隆派温福去,打了几年,温福死阵上,阿桂接手,用地道炸堡,才赢。这战清军用火炮多,毁碉堡无数,抓首领后,乾隆命做人骨器,显示威严。但这也激化民族矛盾,西南不稳因素多。张广泗早年帮改土归流成功,晚年却因类似事栽跟头,讽刺。 历史上,张广泗不是坏人,但西北参岳钟琪,结怨深。岳钟琪后来帮讷亲参他,报复明显。乾隆信参劾,不查实情,就杀,显示专制。金川地形是关键,山高路险,一夫当关,难攻。唐朝石堡城类似,损失大。乾隆不懂,坚持速战,酿祸。后续,乾隆反思,第二次战更谨慎,但已晚。清史中,这事记为乾隆失误之一,影响后世评价。 张广泗案子,反映清朝军法严,延误军机罪重。雍正时,他得宠,乾隆变了。边疆政策,从雍正改土归流,到乾隆金川战,延续但升级。土司不服,直管难,战事频发。乾隆杀张广泗后,前线将领怕担责,更保守。岳钟琪老将,劝降成功,保命。但第二次金川,乾隆用阿桂,彻底平。耗费七千万,等于江苏一年税,国力伤。乾隆晚年,好大喜功,十大武功多水分,金川算在内,但实际败笔。

0 阅读:330

猜你喜欢

零零说史

零零说史

欢乐是带给大家的,大家开心我就开心,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