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融合新图景:从政策红利到生活交融的福建实践 2025 年春,厦门台胞张德暐拿着台湾地区的设计师资格证书,在厦门市政务服务中心顺利换领了大陆执业资格证明。这个曾经需要辗转数月的流程,如今通过 "一网通办" 系统半小时内便完成核验。这一幕正是福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生动缩影 —— 随着第四批 17 条惠台政策措施的落地,两岸同胞在就业、生活、文化等领域的融合正在走向更深层次的 "无缝对接"。 制度创新:构建融合发展的 "政策生态网" 从 2021 年 "31 条措施" 奠定同等待遇基础,到 2025 年福建累计推出四批 62 条政策举措,大陆始终以制度创新打破两岸交流的壁垒。最新发布的政策礼包中,职业资格直接采认范围进一步扩大,台胞线上居住证换领补领实现 "零跑腿",两岸婚姻家庭专线开通解难题,这些精准施策直击台胞在大陆生活的痛点难点。在产业领域,台企可公平参与福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宁德锂电产业专为台胞设立超百个专属岗位,莆田生技医疗产业园向台湾业者敞开大门,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福建的探索尤其值得关注。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福建率先实施台湾同胞定居落户 "愿落尽落",推动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身份证社会面应用同等便利。在平潭,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建设如火如荼;在厦门,台胞参与基层治理、乡建乡创已非新鲜事。这种 "顶层设计 + 基层创新" 的模式,让融合发展有了制度保障,更有了民生温度。 文化共情:编织血脉相连的 "情感纽带" 在厦门海沧区莲花社区,一面由两岸青年共同创作的铝编艺术墙成为新地标。墙上,台湾日月潭与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隔海相望,建设中的厦金大桥图案将两地紧密相连。这幅凝聚 200 余人心血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两岸同胞 "心灵契合" 的生动写照。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福建通过征集 "迁台记忆" 档案 3323 件,发行白话文版《台湾通史》,推出纪录片《两岸家书》等举措,让更多台湾同胞体会到 "家是来处、亦是归途" 的深厚情感。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品牌活动持续举办,"首来族" 台湾基层民众走进福建乡村,宗亲、乡亲、姻亲的纽带越拉越紧。正如莲花故事馆成为 "记忆的容器、情感的港湾",这些文化实践正在构建起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 法治护航:筑牢权益保障的 "坚固防线" 2024 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台胞权益保障典型案例中,金门县政府在大陆法院起诉深圳某公司海洋污染案引人注目。这起案件不仅开创了台湾地区政府在大陆维权的先例,更彰显了大陆司法对台胞台企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从台商投资权益保障到知识产权保护,从劳动争议调解到生态环境维权,"司法 36 条" 惠台措施正在形成全方位的法治保障网。 在福建,台胞调解员参与涉台纠纷化解已成常态,南靖法院通过涉台司法服务一体化平台,成功调解台企与员工的劳动争议,既维护了台胞权益,也增强了台企在大陆发展的信心。这种 "法治护航 + 多元化解" 的模式,让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更安心、更舒心。 融合红利:书写共同发展的 "繁荣答卷" 融合发展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民生改善与经济共赢上。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两岸三地股票指数持续向好,总市值突破 64 万亿元,印证了两岸经济共生共荣的紧密联系。在厦门,台资企业参与 "中国制造 2025" 行动计划,享受与大陆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在莆田,台湾农业技术带来的新品种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在云南,持台胞证的台湾游客可免费游览 320 个景区,共享发展成果。 随着厦金、福马 "同城生活圈" 加速构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的 "四通" 工程稳步推进,两岸同胞正逐步实现 "生活同城化、发展一体化" 的愿景。台湾青年在大陆高校任教,其学术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台湾医师通过资格认定在大陆执业;台湾艺人参与大陆影视制作不受数量限制 —— 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正在编织起两岸同胞共同的幸福生活图景。 从政策创新到文化共鸣,从法治保障到经济共赢,福建的融合发展实践证明:两岸同胞走近走亲、合作共赢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当更多台湾同胞搭上强国建设的快车,共享民族复兴的机遇,两岸融合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在这条道路上,每一项政策的落实、每一次文化的交融、每一个权益的保障,都在书写着 "两岸一家亲" 的时代新篇,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着磅礴力量。 台湾
两岸融合新图景:从政策红利到生活交融的福建实践 2025年春,厦门台胞张德暐拿
郑中郑文郑生活呀
2025-08-25 11:42:16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