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结束,总是会留下种种记忆,这种记忆是深入骨髓的,哪怕在时空中闪起一丁点

紫南与趣事 2025-08-26 17:23:01

一个时代的结束,总是会留下种种记忆,这种记忆是深入骨髓的,哪怕在时空中闪起一丁点痕迹,都会勾起你的回忆。 年迈的母亲像大多数老人一样啥都舍不得丢掉,瓶瓶罐罐和各种盒子... 昨天下午给老母亲收拾屋子,在一个布兜子里发现一件几十年前的旧物件~粮油购买本的封皮。 这个封皮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在这个时代,很多日用品都是需要票证的。 买粮买油需要粮票油票,城镇居民则家家户户都有一本粮油购买本,俗称粮本。 有了粮本并不是说你就可以放开购买想买多少买多少,都是有限量的。记得那时一个成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是26斤,而食用油则大人小孩儿都一样,少的时候每月每人2两半,逢年过节会多一点,每人可以买到半斤。 粮本买粮,粗细粮都有比例,我们那里,细粮一般是70%,过年过节时调整为80%甚至更多一些。 出差在外,你去饭店吃饭不仅需要钱,还需要粮票,除了地方粮票,还有全国通用的粮票。你就是买个饼干月饼之类的糕点也要粮票。 粮油票证制度是1954年开始实施的,到了1957年逐步完善并定了型。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时代堪称票证时代。 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或者毛呢布料要工业券。 买肉买鸡蛋买豆腐要副食券。 买布料要布票。 地方上甚至细化到买线都要券。 记得到了九十年代初,过节时买酒还是限量的。那年过国庆节,一户可以买两瓶地方名酒,需要数张日用品券。直到现在,柜台上摆放的简装玻璃瓶还晃动在我的眼前:张弓大曲,宝丰大曲,林河大曲。 那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粮油及很多日用品都是限量供给。 年轻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限量呢? 为什么呢?因为国情。人口多,底子薄,能够供应的物品太缺乏。 有人可能会诅咒这种供给模式,但你想想,正是这种模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人们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抑制了可能出现的不公。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全面放开,你能想象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吗? 时间追溯到1993年4月1号,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这个通知为取消粮票奠定了政策基础。自此,粮票油票以及其他票证随之成为历史。 后续的影响是,国营粮店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粮本的功能就此终止。 如今,早期的八零后或许对于粮本还有印象,再往后的九零后可能就是一无所知了。

0 阅读:0
紫南与趣事

紫南与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