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中国从来没有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未来可一战永绝后患。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打

香花幽草心清 2025-08-26 19:12:18

戴旭:中国从来没有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未来可一战永绝后患。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打打停停几千年,说起来总绕不开一个话题:到底有没有哪次是中国单独把日本彻底打服过? 空军大校戴旭一句“中国从未单独彻底战胜日本”的论断,在2025年夏掀起舆论巨浪。这位以犀利著称的军事学者,用手术刀般的剖析揭开中日千年交锋的残酷真相:从唐朝白江口海战到甲午惨败,从十四年抗战到今日东海对峙,中国对日本的胜利总夹杂着盟友身影或历史遗憾。 而此刻,日本“出云”号航母的舰载机正掠过钓鱼岛上空,石破茂内阁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历史轮回中,戴旭的警示已成现实命题。 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海面,唐军战船以火攻大破日军,却止步朝鲜半岛;忽必烈两次跨海东征,被台风阻隔在日本外海;万历朝鲜战争击退丰臣秀吉,却未直捣江户城下。 这些战役形成一种战略惯性:中国能击退侵略,却难施以决定性惩罚。甲午战争将此缺陷暴露到极致,北洋水师的“定远舰”主炮竟用沙子充填炮弹,清军步枪每支配弹不足5发,最终酿成马关之耻。 最沉重的历史负债在1945年清算日。日本投降时,其在华105万军队中70万关东军被苏军歼灭,广岛长崎核爆直接促成天皇终战诏书。 中国战场虽拖住日军60%兵力,但终未实现“饮马富士山”的彻底征服。这种“未完成胜利”被日本右翼曲解为“未败于中国”,成为其否定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的心理依凭。 2025年日本《防卫白皮书》草案用“最大战略挑战”替代“合作伙伴”,背后是进攻性武备的急速扩张:“出云”级准航母完成F-35B起降测试,12式导弹射程延伸至2000公里覆盖中国腹地,军费飙升至GDP的2.5%突破10万亿日元。 更具挑衅的是战略部署:东海方向巡逻机抵近山东舰训练区,南海以“海洋调查”助菲搅局,台海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 当“辽宁”“山东”“福建”三艘航母呈品字形巡航西太平洋时,中日千年武力对比首次发生质变。 导弹威慑,东风-26覆盖日本全境,东风-17高超音速变轨能力使“宙斯盾”拦截率暴跌至15%。 海空压制,歼-35隐身战机作战半径1500公里,日本F-35因零件断供妥善率仅60%。战争潜力,中国舰船年产能100万吨位,是日本5倍;稀土控制全球90%精炼产能,可随时掐断日本半导体命脉。 更深刻的优势在体系对抗。日本海上生命线必经的宫古海峡、巴士海峡,已被解放军远火部队纳入火力覆盖圈;而中国能源自给率达90%,粮食储备够全国消费18个月。反观日本石油储备仅支百日,战时状态将立即陷入瘫痪。 戴旭的惊世之言绝非鼓吹战争,而是构建三层威慑逻辑。心理破壁,打破日本对“神风庇佑”“美军保护”的路径依赖。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印军70年未敢越界,证明“彻底胜利”才能终结周期性挑衅。 秩序重置,美日安保条约将横须贺基地变为“不沉航母”,但东风-21D可10分钟内将其瘫痪。若在台海冲突中重创美日联军,将直接瓦解第一岛链封锁。 历史清算,迫使日本直面加害者身份。德国因柏林被攻占才彻底悔罪,而日本本土未遭中国军队登陆,导致其拒不承认强征“慰安妇”、活体实验等暴行。 反对者常提中日年贸易额1500亿美元的经济纽带,却忽略三重现实:中国汽车国产化率超90%,日系车份额从30%暴跌至12%;华为芯片对日依赖度从40%降至15%;而日本34%出口市场在中国,断链将引发其经济地震。 军事冒险的代价同样不对等。日本25万自卫队承受不起消耗战,中国火箭军常规导弹储备超4000枚,足够实施72小时饱和打击。 更关键的是核威慑,中国核弹头数量突破500枚,轰-6N可携空射核导弹巡航日本海,而日本受《和平宪法》禁锢毫无核反击能力。 石破茂敢在台海玩火的底气,源于美日“2+2会议”将台海纳入“共同战略目标”。但历史讽刺在于:1972年美军撤离台湾时,尼克松为联中抗苏抛弃蒋介石。 2025年特朗普为中期选举拉票,一边承诺“协防日本”,一边批准对华芯片出口许可证。这种战略精分让日本沦为“可弃棋子”,冲绳美军基地70%燃料储备仅够维持两周作战,五角大楼推演显示“介入台海将损失四成亚太军力”。 当00后军迷在B站用AI复原甲午海战,弹幕刷满“此耻必雪”;当福建舰电磁弹射器将歼-35推上云霄,东海防空识别区已成常态巡航区。 这种从历史悲情到战略自信的进化,恰是戴旭警示的核心,和平从不靠施舍获得,而靠绝对实力守护。 东京永田町的政客们或许忘了:1945年麦克阿瑟用《和平宪法》锁住日本战争权时,签字笔蘸取的是广岛核爆的灰烬。今日中国不需要蘑菇云,东风-17的尾焰已足够在太平洋西岸划下红线:若军国主义幽魂再起,那场迟来千年的“彻底胜利”,必将为东亚永续和平完成终极背书。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香花幽草心清

香花幽草心清

香花幽草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