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这次把路走成了“分叉口教程”:人飞美国,信送北京。 意思摆在明处——韩国不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6 20:25:20

李在明这次把路走成了“分叉口教程”:人飞美国,信送北京。 意思摆在明处——韩国不再是尹锡悦时代那个只会单向点头的韩国,要在两座大山之间腾出一条能活的缝。 8月24日,特使团落地北京,第一句话就把主题钉上:“让中韩回到正常轨道。”带队的是前国会议长朴炳锡,身边站着几位熟门熟路的“中国通”。 时间点更讲究——中韩建交33周年当天。韩联社也不拐弯,直说此行两件事:修复关系,邀中方出席10月在韩举行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话少事重。 “萨德”之后,中韩从冷到僵;尹锡悦任内追随华盛顿的节拍,谷底又往下凿。 换届之后,李在明把话术换回“务实”,先补礼数再补机制。原因并不玄: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个事实比立场更硬。谁要是把经贸当试验田,韩国整条产业链先咳血。 可同一时间轴上,华盛顿不好相与。 白宫安排8月25日迎接并会谈,台上是“同盟升级”,台下是“弹性”两个字往台海上贴。李在明出发前受访就放话:这类要求“难以接受”。 韩国外长更把遮羞布掀了——所谓“弹性”,就是把驻韩美军拉进台海议题。对北京是火,对首尔是雷。更别提经贸那摞清单:加军费、扩买美农货、增购军备、对美投资,层层加码;消息面甚至传出“不签就取消会晤”的冷脸。这不是谈判,是拿仪式当门禁。 也别忘了,李在明访美前先“顺路”东京。 意图清晰:对外告诉世界,韩日关系也要止跌;对内告诉产业界,不会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可这套“多重目标协同”若不配套第三只支点——北京——就成了歪桌。于是特使团带着亲笔信来,把顺序重新摆正:美日要走,华也要走;不留空窗,不给误读。 深层逻辑更简单:美国对韩的“诉求清单”越来越像“命题作文”。 防务分担上调、农货再开口、军购继续、台海表态更直白。韩国不能全盘拒绝,也不敢全盘答应;任何一次“过犹不及”,都可能把自己推到新冷战的第一排。 而在半岛事务、经贸盘子、地区稳定三个维度上,中国的“不可替代”又是实打实的。左右拉扯之间,能做的只有一件:把边界画细,把步骤放慢,把选项留多。 朝鲜这头也不给面子。 李在明多次放柔,对朝释放信号,换来的是金与正的冷水:“韩国无论何时都不是朝鲜的外交对象。”理由也直白——韩美在半岛近海的实兵演训仍在走强。 你一面求谈,一面加压,对面只会当成战术套路。半岛气压计一旦升高,任何“域外弹性”都会瞬间点燃国内政治。 中方的反馈同样克制:重视中韩关系,愿与韩方秉持建交初心、把双边带回正确轨道。翻译一下——门开着,但看脚步。态度够了,接下来就看三件“硬活”: 机制复位:部际对话拉回节奏,产业链安全与供应链韧性谈到细目,敏感议题的措辞归位,不玩文字游戏。 对外排序:不求“先后表忠”,只求“不留空窗”。美日有场面,北京要看到不被“顺带”的诚意。 安保边界:台海不卷入、半岛不添乱,驻韩美军不外溢——这些不是姿态,是保险丝。 对李在明而言,风险和机会并存。 拒绝华盛顿的“弹性”会得罪部分鹰派,拉拢北京又要小心国内舆论的“亲中”标签;但若一味随波逐流,失去的将是国家层面的议价力与产业层面的确定性。政治寿命可以短,产业脉搏不能断。这回他把难话先说了,把难账先摊了,这叫负责,不叫逞强. 结尾就不抒情了。 现实已经够冷:韩国要的是可持续的回旋,而不是某一方的喝彩。 特使来京,礼到了;华盛顿摊牌,压到了;东京走场,话到了。接下来就看动作:文件怎么落、关口怎么过、军演怎么控、清单怎么改。 参考资料:《韩媒:美方施压韩方将3500亿美元投资计划文件化,否则可能取消美韩首脑峰会》观察者网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