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一天晚上,侍女阿露照顾12岁的康熙上榻后,她正准备离开,却被康熙一下抓住了胳膊“今晚你留下来!”
1665年冬,紫禁城的天空飘着细雪,养心殿内的鎏金铜炉烧得通红,炭火噼啪作响,映得明黄帐幔暖光流转。十二岁的康熙皇帝玄烨躺在龙床上,辗转难眠。明日,他将迎娶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正式成为大清的皇帝与丈夫。烛影摇晃,少年天子心跳如鼓,脸颊烫得像炉火旁的铜盘。他抬头,看见侍女阿露端着安神汤进来,月牙般的杏仁眼在灯下闪着柔光。
“阿露,今晚留下,陪朕说说话。”玄烨的声音带着几分恳求,拽住了正要退下的阿露的衣袖。 这一夜,紫禁城的雪落得更密了,而少年天子的心事,却在深宫的暗流中悄然铺开。
康熙八年登基时,玄烨不过是个八岁的孩子。顺治帝因天花骤崩,临终前听从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选了曾出过天花、身体康健的玄烨为帝。幼主登基,朝堂却暗潮汹涌。顺治遗诏指定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佐新帝。
这四人本应相互制衡,稳固皇权,可现实却远非如此。鳌拜,镶黄旗出身的猛将,战功赫赫却野心勃勃,逐渐凌驾于其他辅臣之上。索尼年老谨慎,苏克萨哈势单力孤,遏必隆则唯鳌拜马首是瞻。朝堂如棋局,少年天子却像被困在孤岛的棋子,空有帝位,却无实权。
搜索补充资料显示,鳌拜的跋扈并非空穴来风。《清史稿》记载,他曾在朝堂上公然与苏克萨哈争执,甚至不惜躺在地上撒泼,历数自己的功劳,逼得康熙黑着脸宣布“退朝”。这样的场景,对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屈辱的。孝庄太皇太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深知,鳌拜的专权若不遏制,皇权岌岌可危。于是,她翻开宗室名册,目光定在了赫舍里氏的名字上——索尼的孙女,十三岁的赫舍里氏,不仅出身名门,还聪慧端庄,是联姻的最佳人选。
回到那个雪夜,康熙的心绪如宫外的风雪般纷乱。明日的大婚,对他而言,不仅仅是成亲,更是一场政治博弈的开局。赫舍里氏的祖父索尼,是四辅臣之首,若能拉拢他,康熙便多了一份对抗鳌拜的筹码。可少年天子毕竟只有十二岁,面对未知的婚姻,他心中既有期待,又夹杂着莫名的恐慌。 阿露,这个比他大三岁的侍女,从他幼年丧母、父皇宠爱董鄂妃时起,就一直陪伴左右。
她安静地听着康熙诉说,关于朝堂的无奈,对鳌拜的愤怒,还有对未来的迷茫。烛光摇曳,两个影子在描金屏风上渐渐重叠,仿佛短暂地融为一体。那一夜,康熙卸下了帝王的威严,像个普通少年,向阿露袒露心扉。
大婚当日,紫禁城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康熙掀开赫舍里氏的红盖头,眼前少女眉眼如画,却带着一股将门虎女的英气。洞房花烛夜,本该是少年夫妻的甜蜜时刻,却意外变成了另一场博弈。赫舍里氏推开棋盘,直视康熙,语气平静却锋利:“皇上可是担心臣妾祖父会挟外戚之势干政?”
这句话如冷水泼在炭火上,康熙愣住,脸涨得通红,夺门而出。赫舍里氏独自坐在龙凤烛旁,泪水无声滑落。据《清史讲义》记载,赫舍里氏自幼熟读兵书,精通《武经七书》,绝非寻常闺阁女子。她的直率让康熙既意外又心动,也让他意识到,这位皇后或许能成为他真正的盟友。
转机来得很快。次年春天,鳌拜借“清君侧”之名,率镶黄旗兵围困乾清宫,气势汹汹。关键时刻,索尼拄着龙头拐杖,带着三千家丁入宫,跪在丹墀前高喊:“老臣愿以全族性命保我主平安!”赫舍里氏更是不顾新婚之身,穿着嫁衣站在宫门前,硬生生逼退了鳌拜的亲兵。康熙握着皇后的手,掌心满是冷汗。那一刻,他明白,这场联姻不仅是政治的筹码,更是命运的转折。
大婚之后,索尼彻底倒向康熙,朝堂的天平开始倾斜。康熙六年,索尼病重,临终前上书请求康熙亲政。次年,十四岁的康熙设计智擒鳌拜,将其囚禁,彻底扫清了亲政的障碍。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并未处死鳌拜,而是念其战功,改为终身监禁,足见少年天子的胸襟。
然而,赫舍里氏的命运却未能如她的勇气般长久。康熙十三年,她怀第二胎时,正值三藩之乱。挺着八个月的身孕,她仍帮康熙批阅折子,草拟《平叛十策》。临盆之日,血水染红了十八盆帷幕,她攥着康熙的朝珠,拼尽全力生下皇二子胤礽后,溘然长逝,年仅二十。康熙守灵七日,鬓角生出三根白发。据内务府档案,皇后枕边留下的那份未写完的《平叛十策》,成了她最后的遗言。
赫舍里氏的婚姻不仅是政治联姻,还体现了清初满汉融合的政策。她的家族赫舍里氏世代为清廷效力,其父噶布喇与祖父索尼均为满洲正黄旗要员,联姻巩固了满洲贵族对皇权的支持。而阿露的角色则反映了清宫“试婚宫女”的制度,旨在帮助年幼皇子适应婚姻生活,这类宫女往往在皇后入宫后淡出历史舞台,但她们的存在却是深宫生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