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一百多个犹太人筹集了部分资金,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了一大块土地。他们到了自己的土地跟前,顿时傻眼了,发现居然全都是寸草不生的沙丘。 1909年春天,一百多个犹太人在雅法城北边的沙地上站着发愁。 他们凑钱买下的这块地全是沙丘,风吹过来沙子就往眼睛里钻,连根草都难活。 这群人原本住在雅法城里,嫌房租太贵才合伙买地盖房,没想到一脚踩进沙窝里。 有人当场就后悔得直跺脚,嚷嚷着要退钱走人。 可地契已经捏在手里,退是没得退了,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他们选的这块地方,紧挨着有四千多年历史的雅法老港。 雅法在古埃及收税册里就记过名字,据说是挪亚儿子的地盘,城里阿拉伯人做买卖,犹太人搞海运,混居上千年。 到了1886年,雅法人口挤到一万七,城墙都拆了扩建,房价跟着涨得吓人。 精打细算的犹太移民一琢磨:不如自己圈地建个新家。 谁承想,买下的“新家”竟是片不毛之地。 这帮人蹲在沙丘上抽签分地,拿木箱子当临时钱箱,连正经名字都来不及起,先叫它“阿胡扎巴伊特”——意思是“家园协会”。 头几年过得磕磕绊绊。 1914年奥斯曼帝国一纸驱逐令,差点让这群人前功尽弃。 幸亏三年后英国人占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又拎着包袱回来重建。 这回他们请来英国设计师帕特里克·格迪斯,照着“花园城市”的样子画蓝图:街道横平竖直,房子矮墩墩的,阳台上能吹到海风。 1921年雅法爆发骚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动了刀子,死了几十个。 城里的犹太商户连夜往北逃,全挤进这片沙地新城,反倒催生出热热闹闹的商业街。 移民越聚越多,到1930年已经盖起四千多栋白墙方楼,屋顶平平整整像刀切过——这就是后来名震世界的“包豪斯建筑群”。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那天,特拉维夫罗斯柴尔德大街16号的小楼成了临时首都。 当时老邻居雅法被联合国划给阿拉伯人当飞地,城里还住着三万犹太人。 没过几周战火就烧起来,犹太武装攻进雅法,七万阿拉伯居民逃得只剩四千多。 第二年以色列政府大手一挥:特拉维夫和雅法合并! 两座城从此拴在一个名字里——特拉维夫-雅法。 合并后的新城蹭着雅法老港的名气,又靠着移民的闯劲儿,滚雪球似的膨胀成以色列的经济心脏。 如今的特拉维夫早不是沙窝子了。 海边立着闪闪发光的玻璃高楼,城里跑着无人驾驶电车,全球顶尖的网络安全公司扎堆在“硅溪”产业园。 2023年这里人均月收入冲到两万人民币,中东生活成本最贵的帽子戴得牢牢的。 老雅法倒是另走一路:石头巷子里挂满星座招牌,艺术家把工作室开进十字军留下的拱门,游客举着手机找诺亚儿子建城的遗迹。 两座城拧成一股绳,一个掏全球游客腰包,一个赚高科技的快钱。 不过隐患始终没断根。 2023年7月,以色列政府拍出270亿美元要修条大铁路,从特拉维夫直通红海边的埃拉特港,说是要把沙漠变财路。 工程队刚动土两个月,哈马斯的火箭弹就砸进特拉维夫南郊,炸伤两人。 今年开春,贝尔谢巴的网络安全公司刚谈成笔国际大单,又被伊朗导弹搅了局。 难怪当地人自嘲:“特拉维夫的阳光里掺着沙子,钱袋里藏着警报器。” 回头看那百十个犹太移民,当年蹲在沙丘上吵架的光景,真应了那句老话:树大根深是从苗子熬起的。 如今特拉维夫养活三百多万人,养出中东最贵的楼、最密的博物馆、最疯的夜生活。 可老雅法港口石墙上刻的鲸鱼故事还在传——先知约拿从这儿出海被鲸鱼吞肚,三天三夜才逃生。 特拉维夫这艘大船,在风浪里漂了一百多年,桅杆没断,帆还鼓着。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特拉维夫-雅法》 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特拉维夫—雅法》 新京报《特拉维夫 古老土地年轻城市》 闽南网《以色列的"地中海新娘"》
1909年,一百多个犹太人筹集了部分资金,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了一大块土地。他们到
海诚看趣事
2025-08-28 10:19:05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