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怪象:说了不算,却啥都得管?这坑得填! 在工厂车间转一圈,你可能会发现个扎心的现象:安全管理人员拿着规章制度说话,生产部门一句“耽误产量你负责?”就能把他们噎回去;可转头,领导一句“车间卫生没人管,安全部去盯下”,他们又得放下专业工作去扫厕所。这种“说了不算,啥都得管”的怪圈,正在不少传统制造业上演,背后藏着的是安全管理的深层危机。 为啥“说了不算”?权威早就被架空了 安全管理的核心权威,从来不是靠规章制度本身“喊”出来的,而是靠最高管理层的“撑腰”立起来的。可现实中,不少企业的安全部门更像个“边缘配角”。 就像某家机械加工厂,安全部门按规定要求焊接作业必须先办动火许可证,车间主任却拍着桌子说:“这批订单催得紧,等你走完流程,客户都跑了!出了事我担着!”结果没几天,焊接火花引燃了旁边的油污,烧了半条生产线。事后追责时,车间主任一句“安全部没盯紧”,就把锅甩了出去。 更无奈的是,有些企业里,安全管理人员签字的审批单,还不如车间班组长的一句口头指令管用。某化工厂要进行设备改造,安全部门评估后提出3处安全隐患必须整改,技术部门却觉得“小题大做”,直接跳过审批就开工。直到管道压力超标差点爆炸,才想起安全部门当初的警告——可这时候,再后悔也晚了。 这些案例里藏着同一个问题:当安全要求被“生产优先”“成本至上”踩在脚下,安全部门的“话语权”早就成了摆设。 “啥都得管”的背后:把专业活干成了打杂 如果说“说了不算”是权威危机,那“啥都得管”就是把安全部门往“打杂队”里推。 某家汽车零部件厂的安全科长曾吐槽:他们团队5个人,本应专注于设备安全防护、员工安全培训这些核心工作,可实际呢?领导觉得“安全部人闲”,把厂区绿化、外来人员登记、甚至食堂卫生检查都划给了他们。结果上个月,一名员工操作冲压机时因安全装置失效受伤,事后才发现,安全团队已经三个月没顾上设备巡检——每天光是应付杂事就累得够呛。 还有更离谱的:某制造厂迎接上级检查,行政部嫌准备材料麻烦,让安全部“顺便”把接待方案、会议室布置全揽了;甚至有领导家里装修,让安全管理员“帮忙”去盯现场——美其名曰“你懂安全,帮我看看有没有隐患”。 这些看似“信任”的安排,其实是在消解安全管理的专业价值。当安全人员的精力被杂事瓜分,他们哪还有时间去研究高危工艺的风险控制?哪还有功夫去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越打杂越弱势,越弱势越被甩锅,恶性循环咋破? “啥都管”的本质,其实是“啥都管不好”。安全部门长期被杂事缠身,专业能力退化,在核心业务上拿不出成果,就更难获得重视——这就像个死循环。 要打破它,得从根上动手: 1.先给安全部门“正名”:某大型钢铁集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让安全总监进入集团决策层,直接对董事长负责。有次生产部门想跳过安全评估启动新生产线,安全总监在董事会上摆数据、讲风险,当场否了这个决定。后来证明,那条生产线的设计确实存在重大安全缺陷。 2.给职责“划红线”:某电子厂通过制度明确:安全部门只负责风险评估、制度制定、培训监督,车间卫生归生产部,设备维护归工程部,谁的责任谁担。一次车间地面油污导致员工滑倒,安全部门没有被追责,而是生产部长被约谈——从此再没人敢把杂事甩给安全部。 3.用专业“立威信”:某化工厂的安全团队从杂事中解脱后,专攻重大危险源管理,引入了智能监控系统,提前预警了3次潜在泄漏风险。实打实的成果摆在那,现在车间开会都会主动请安全专员到场提建议。 说到底,解决“说了不算,啥都得管”的困境,从来不是安全部门自己的事。它得是“一把手工程”——当老板敢拍板“宁可不生产,也要保安全”,当各部门都明白“自己的业务自己管安全”,安全管理才能真正硬气起来。 毕竟,安全从来不是“副业”,而是所有生产经营的前提。少一些对安全部门的随意指派,多一些对安全专业的尊重,企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安全管理怪象:说了不算,却啥都得管?这坑得填! 在工厂车间转一圈,你可能会发
雪巧的职场
2025-08-28 10:44:5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