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1500万,这房子我绝不同意拆除!”广州贪心“钉子户”梁蓉,30多平的房屋,敢于索价1500万,没想到坚持12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变成了当地居民,因为工程方不再妥协,而是转而重建! 广州作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些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海珠区那片老城区也跟着变样。2010年,借着举办亚运会的东风,政府启动海珠涌大桥项目,这桥全长400米,双向四车道,连接滨江西路和沙渡路,目的是缓解工业大道、洪德路交通堵塞,方便周边居民出行,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项目涉及拆迁革新路海傍外街部分旧房,大多数居民都支持,积极签协议,拿了每平米8000元的补偿外加90平米海景安置房,很快就搬进新家,过上更舒适日子。 梁蓉家那栋砖混结构的房子,就卡在桥体规划的核心位置,占地约30平方米,还有点未经批准的扩建。按政策,她本该拿到相应补偿,但她没急着答应。周边邻居陆续走人,工地机器进场,尘土扬起,她家却还亮着灯。起初,相关部门多次上门沟通,提供货币补偿和房源选项,她看过两处安置房,一处户型不规则,在本地习俗里不讨喜;另一处虽好,但对着医疗机构后勤区,她也不满意。就这样,谈判拉锯起来。 梁蓉开始抬高要求,把安置房折现,从200万提到400万、800万,一路加到1500万。她觉得自家位置关键,工程离不开这块地,坚持说“没有1500万,这房子我绝不同意拆除!”相关部门解释政策红线,强调补偿标准统一公平,但她不松口。施工方评估风险后,决定调整设计,桥面从两侧延伸,绕开她家,继续推进主体工程。桥墩一根根立起,桥体渐渐成型,她家房子就这么嵌在中间。 2020年8月3日,海珠涌大桥正式通车,从琶洲到太古仓的断头路打通,广州塔、互联网集聚区、会展中心连成一片,市民出行方便多了。这桥成了当地新地标,可梁蓉家那点旧屋,从高空看像嵌入路面的“眼睛”,被网友叫“海珠之眼”,引来不少人围观拍照。桥上车流不息,她家墙上长了青苔,藤蔓爬满,环境更显潮湿。坚持12年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变成了当地居民,因为工程方不再妥协,而是转而重建! 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梁蓉也被贴上“广州贪心钉子户”的标签。30多平的房屋,敢于索价1500万,换来的是桥下孤零零一栋房。相关部门没停下沟通,持续跟业主协调,维护公共秩序。桥通车后,她家生活受影响,围观者多,隐私难保,但她仍住在那。城市发展讲究整体规划,公共资源得高效利用,这桥绕道建,多少增加了成本,可也体现了人文关怀,避免强行推进。 回想起来,梁蓉本是普通务工家庭,原为渔民后代,转行打工,住那老房十几年。拆迁本是改善民生的好事,她却一味追求高补偿,错过多次机会。按理说,早点配合,能住上海景房,日子过得滋润。可她贪心作祟,坚持己见,结果桥建成了,她家反倒成景点。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她贪得无厌,有人觉得安置房确实有瑕疵。但事实摆在那,政策是公平的,多数居民都满意。 这故事告诉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个人权益得尊重,但不能脱离大局。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全体市民谋福祉,海珠涌大桥缓解了交通压力,带动周边经济,居民出行更便捷。梁蓉这案子,反映出拆迁工作中需加强沟通,完善方案,让群众真正受益。假如一开始多点理解,互相让步,就不会闹成这样。贪心过头,往往害了自己,也影响公共利益。 如今,大桥运行几年,梁蓉家仍在那,成了独特景观。有人建议她利用名气开小店变现,但她没动静。相关部门表示,还在谈,争取共识。这事儿接地气,说白了就是普通人面对诱惑时的选择。城市发展快,机会多,但得守规矩,讲道理。梁蓉的坚持,换来桥下孤房,值不值?大家心里有杆秤。 类似钉子户在全国不少见,但多数通过协商解决。我们国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拆迁政策越来越人性化,保障低收入群体权益。梁蓉这事儿,提醒政府部门在规划时多听民声,避免矛盾激化。
“没有1500万,这房子我绝不同意拆除!”广州贪心“钉子户”梁蓉,30多平的房屋
虎虎聊娱乐
2025-08-29 13:22: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