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万安把话说的很明白,他当着媒体的面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绝对不可能去选下一任国民党主席。 2023年,蒋万安第一次以台北市长身份公开亮相。他在会上提出“上海、台北先行”的构想,希望通过旅游团往来、文化交流等务实合作,让两岸关系在僵局中寻找到突破口。 会后,不少与会者都注意到,他的讲话虽不张扬,却条理分明,态度务实,显然是有意在两岸关系上扮演一个积极角色。 2025年8月14日,当记者在一个活动上问及国民党主席改选,蒋万安当场回答:“没有考虑过参选,现在只想把台北市的市政工作做好。”态度干脆利落,几乎不给外界留下想象空间。 这番表态令不少人意外。毕竟,自2022年台北市长选举以来,蒋万安凭借蒋家后代的特殊身份,以及积累下来的选票基础,被许多人视作朱立伦之后的接班热门人选。 台湾“中广”前董事长赵少康曾分析,若台中市长卢秀燕不参选,那么朱立伦连任机会极大,但像蒋万安、郝龙斌、郑丽文这些人,也都可能是有力竞争者。 可蒋万安选择退出。对他来说,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现实考量。2024年大选失利后,国民党内部士气低迷,党内对朱立伦的批评声不断,认为其过于保守,错失许多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主席的位置看似风光,实则是烫手山芋——需要收拾烂摊子,推行改革,重建团结,还要为未来选举谋划方向。 若成效显著,外界认为理所当然;若出现差池,责任几乎全部落在党主席一人肩上。 国民党在2020年败选之后,内部曾有一次改革尝试。当时的党务人士试图调整提名机制,但因派系林立,改革几乎无果而终。 那段经历让不少政治人物明白,党主席虽有头衔,却常被内部矛盾掣肘,权力远不及外界想象。蒋万安显然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他自然清楚其中风险。 于是,当外界猜测他是否因畏惧而退缩时,他反而在市政和两岸事务中展现出更积极的姿态。在市政层面,他推进交通改善、城市改造,力图用实际政绩换取市民支持。 在两岸方面,他不仅推动大陆旅客赴台旅游,还亲自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措施,希望让台北市成为两岸交流的窗口。 与其在党务斗争中消耗,他更愿意在直接关系民生和两岸发展的议题上积累声望。 这也让他的政治布局更加耐人寻味。眼下国民党内部已是一片混乱,随着蒋万安公开表示不参选,其他潜在候选人势必加快动作。 朱立伦若想续任,必须展现新的魄力来整合党内,否则很可能遭遇抵制;而郝龙斌、郑丽文等人,也可能暗自谋划,把这次改选视为难得的机会。 但无论最终谁接下党主席一职,都绕不过一个现实:蒋万安已在两岸交流的舞台上占得先机。 他的做法不仅能为台北市争取实际利益,也在岛内外留下务实形象。这种积累到关键时刻,可能比一个党主席的头衔更具影响力。 就像当年连战在2005年访问大陆时,尽管未担任实权职位,却因推动两岸交流而获得关注。如今,蒋万安或许也在用类似路径,为未来的政治走向铺垫筹码。
朱立伦要搞出震撼性堪比当年“换柱”事件的政治新动作——收回“交棒”承诺,继续参选
【57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