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央一条“高干子弟一律不准经商”,使得原国防部长耿飚的长女,一夜之间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30 20:43:42

1986年,中央一条“高干子弟一律不准经商”,使得原国防部长耿飚的长女,一夜之间被查封了所有资产,她选择出走美国,在离开时她发誓,给我3年时间,只要我没饿死,我就要在美国横着走!看到最后,不得不佩服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耿莹出生在湖南醴陵,那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她东躲西藏,生活没有一天是安稳的,童年时,她曾在战壕中被遗落,眼前是漫天尘土和密集的枪声,这些画面深深刻进她记忆深处,耿莹的父亲是耿飚,一位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将军,耿莹从小就知道,哭泣没用,只有咬牙坚持才能活下去,她的性格,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锤炼出来。   成年后,耿莹没有选择走一条轻松的路,她先是在北京一支地质队工作,每天背着沉重的工具箱,上山下沟采集岩样,十年如一日,风吹日晒,寒来暑往,别人一听她的工作内容都皱眉,她却觉得那是最好的锻炼,后来,她调入制药厂,自学中医,顺利考上北京中医学院的研究生,读书期间,她又拜师学画,主攻工笔人物和花鸟写意,她每天不是在实验室里熬药,就是在画室里挥毫,一点不觉得累,耿莹的人生似乎总是往“难的路”走,但她从不抱怨。   改革开放后,耿莹南下珠海创业,她凭自己多年的积累和对市场的敏锐,成立了公司,很快在那片热土上闯出一番事业,正当一切蒸蒸日上时,命运突然转向,1986年,国家出台政策,要求高干子弟退出商界,耿莹的企业被封,公司账户被冻结,所有资产被收回,一夜之间,她从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变成了口袋里只剩几个美元的普通人。   没有时间叹息,耿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美国闯一闯,那一年,她已经47岁,这个年纪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安稳,而她却选择从零开始,初到美国时,她一句英文也不会,只能在唐人街的中餐馆洗碗端盘子,每天干十个小时,只有15美元的收入,生活清苦到极点,但她没有退缩,攒下第一笔钱后,她开始在纽约第五大道摆摊卖淡水珍珠项链,她用塑料袋挡雨,追着行人推销,每一串项链还配一张她亲手画的小卡片,没有背景,没有语言优势,她用最笨的方式,一步步站稳脚跟。   真正的转机来自她最熟悉的东西——画笔,她找出旧信封,在上面画水墨画,寄给在美国的熟人,这些画中有她的情感,也有她对文化的理解,其中一幅《敦煌飞天》让她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个高价画作卖出机会,三年内,她陆续完成了四十多幅画作,逐渐在纽约艺术圈小有名气,她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传统与西方审美,别具一格,有时候她自己也不敢相信,那个曾经在街头摆摊的中年妇女,如今竟然能靠画作在艺术圈立足。   等到事业稍有起色,耿莹决定回国,她不是为了安享晚年,而是带着一颗燃烧的心回来看文物、看文化,在美国的那些年,她见过太多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那些本该属于这片土地的东西,被当作商品展示在橱窗里,看着它们,她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回国后,她开始着手收购这些文物,并陆续将它们捐赠给国家,有人不理解她为何要花大价钱买回这些“破铜烂铁”,她却从不犹豫,在她眼里,这些不是收藏品,是历史的碎片,要一块块拼回来。   1997年,耿莹开始筹备建立一个文化遗产基金会,她跑部门、写材料、找支持,整整四年,终于在2007年获批成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起初,办公室只有二十平米,启动资金只有三十万元,还是她个人的积蓄,没有团队,没有资源,她就一个人干,她亲自设计展板,带着展览跑高校、进社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资金紧张的时候,她就去找企业、找个人,一次次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她却一直干得起劲。   基金会逐渐发展起来,项目也从一个扩展到十多个,耿莹带着团队去西藏,培养当地的唐卡画师,在海拔超过四千米的高原上,她边吸氧边指导画法,整理古法技艺,让这些传统手艺有了传承的希望,她还推动贵州关岭化石博物馆的建立,让更多人了解地球的遥远过去,她组织“东方之韵”艺术团出访多个国家,用演出和展览的方式,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2019年,她参与制定《故宫纸张保护指南》,为纸质文物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年,耿莹没少奔波,她从不居功自傲,也从不把基金会当成自己的私产,而是真正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使命来做,她说得不多,做得很多,84岁的她依然活跃在文化一线,疫情期间无法出门,她就在家画画,用作品为基金会庆祝成立17周年,她的画作仍在展出,基金会也在不断推进新的项目,覆盖全国多个地区,与国家文化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来源:新华网 -《专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创始人耿莹》    

0 阅读:105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