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人数号称十万之众的锦衣卫、东厂番子去哪里了?锦衣卫、东厂的头目,都是什么结局? 锦衣卫与东厂是明朝皇帝的 “锋利爪牙”,手握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 锦衣卫编制分为 “缇骑” 与 “力士” 两类,其中专司侦查、逮捕的缇骑,额定人数也就二千人。即便将负责仪仗、守卫的力士全部算入,总人数加起来也不过万余人。 东厂作为宦官掌控的特务机关,自身并无独立武装,完全依赖锦衣卫提供武力支援,番子数量其实也就几千人。 所谓锦衣卫、东厂番子有 “十万之众” 的说法,属于严重夸大了。 而到了崇祯朝,这两个特务机构已是大不如前。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出身世袭锦衣卫世家,他在任上,将缇骑职位明码标价售卖,甚至出现 “富家子弟纳银数千两,便可挂名缇骑,在乡里横行霸道” 的荒唐景象。这些花钱买官的 “锦衣卫”,大部分连基本的骑马射箭都做不到。 东厂的情况也一样,掌管的大太监王德化把番子变成了自己的敛财工具,官员若想避免被 “找茬”,每年必须缴纳 “孝敬银”。 在这样的局面下,锦衣卫与东厂早已丧失原本职能。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从太原一路推进至北京,沿途明军大都不战而降,而锦衣卫与东厂的反应更是 “混乱到了极点”。 王德化听闻大顺军逼近北京的消息后,首要考虑的并非组织防御,而是命令番子将自己多年搜刮的金银珠宝打包,准备偷偷逃出城去。 三月十六日,王德化带着十几名亲信番子,伪装成商人,试图从西直门出城,结果被守城的明军士兵拦下。 这些士兵早就对东厂番子的恶行恨之入骨,不仅没收了他们的财物,还威胁要杀头,王德化只得灰溜溜的跑回了住所。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倒做了些 “表面文章”。他下令让锦衣卫缇骑分散到内城各门,协助守军防守,但这些缇骑多是花钱买官的纨绔子弟,到了城墙上后,要么躲在箭楼里瑟瑟发抖,要么暗中与大顺军联络,准备投降。 三月十八日傍晚,大顺军开始攻打彰义门,负责守卫此处的锦衣卫缇骑,看到大顺军的旗帜后,纷纷放下武器,打开城门迎接。 骆养性得知消息后,带着家丁和几名亲信缇骑,从东华门逃出皇宫,躲进了京城郊外的一座寺庙。 部分锦衣卫缇骑为了在大顺军面前表现,竟主动充当 “向导”。他们带着大顺军士兵前往官员家中抄家,还帮忙辨认哪些官员家中藏有财物。 一名缇骑,因熟悉京城官员情况,被大顺军封为 “游击将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带领大顺军 “追赃助饷”。 就在锦衣卫与东厂多数人选择逃亡或投降时,仍有少数人选择了抵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 李若琏出身武将世家,他看不惯骆养性的行径,多次上书弹劾,却都被崇祯压了下来。 三月十八日夜,李若琏负责守卫崇文门,大顺军发起猛攻时,他亲自登上城楼,指挥士兵射箭、投掷石块。 三月十九日清晨,崇文门的士兵纷纷投降,李若琏身边只剩几名亲信。大顺军士兵劝李若琏投降,李若琏拒绝后拔剑自刎”。 除了李若琏,还有几名锦衣卫校尉在城破后立战而死。 王德化主动出来投降,李自成的谋士牛金星认为王德化还有利用价值,便将他留在身边,让他负责整理明朝档案。 但好景不长,四月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顺军被迫撤离北京,王德化也跟随大顺军向西逃亡。逃亡途中,因年老体弱跟不上队伍,他被大顺军士兵丢弃在路边,最终被当地人杀死。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最终落得 “暴尸荒野” 的下场。 骆养性在郊外寺庙躲藏数日后,听说大顺军正在招降明朝官员,便主动出来投降。李自成得知他是锦衣卫指挥使后,原本打算处死他 ,因为大顺军对锦衣卫向来没有好感。 但骆养性极善阿谀奉承,他将藏匿的几万两白银全部献给李自成,并说:“我一直想投靠闯王,只是没找到机会。” 李自成见骆养性如此 “识时务”,便饶了他一命,还封他为 “天津总督”。 清军入关后,骆养性又转向投靠,得不过多尔衮对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并不信任,没过几年便剥夺了他的官职,让他在家养老。 从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到朱棣增设东厂,这些特务机构最初只是皇帝的“打手”,但到了明末,则却沦为加速王朝灭亡的 “催化剂”。 崇祯对骆养性、王德化等人是很信任的,直到北京城破时,这才明白自己的判断有多荒谬。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人数号称十万之众的锦衣卫、东厂番子去哪里了?锦衣卫、东厂的头目
帝王八卦
2025-08-31 00:04:54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