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九级后单位态度反转?背后藏着一本"赔偿账" 不少劳动者经历过这种反转:工伤初愈时单位天天劝离职,可拿到九级伤残鉴定后,公司反倒急着喊人回去上班。这看似矛盾的操作,实则是企业对工伤赔偿成本的精准算计。 一、劝退时的"小心思":想省掉几笔大钱 工伤刚发生时,单位劝离职可不是"好心",而是盯着赔偿清单里的"大头"。按照规定,职工若在鉴定前离职,单位通常只需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九级伤残多为6-10个月社平工资)。 比如某职工月薪7000元,工伤后单位劝其尽快离职,按当地标准,九级就业补助金是7个月社平工资(假设社平工资5500元),算下来只要3.85万元。但如果职工继续留任,单位得先付停工留薪期工资(按原工资算,一般不超过12个月,合计8.4万元),后续还得安排合适岗位,直到合同结束。 更关键的是,若单位在职工鉴定前单方面辞退,属于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工作满1年赔2个月工资),工龄长的职工可能要赔十几万元,远比就业补助金高。所以初期劝退,本质是想以最低成本"了结"此事。 二、九级鉴定后的"态度转弯":怕赔得更多 九级伤残鉴定结果一出,法律对职工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强,这让单位不得不重新算账。 九级属于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单位不能随意辞退,否则要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这笔钱往往比就业补助金高得多。比如某职工工龄5年,月薪6000元,违法解除赔偿金就是6万元(5×2×6000),远超九级就业补助金的4.2万元(按7个月社平工资算)。 从用工成本看,安排职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更划算。比如将流水线工人调至仓库整理岗位,月薪5000元,一年支出6万元;若强行辞退,仅赔偿金加就业补助金就可能超过10万元。而且职工返岗后,若因身体原因主动离职,单位只需支付就业补助金,无需额外赔偿,成本更可控。 三、职工该如何应对这种"反转"? 面对单位的态度转变,九级伤残职工可以这样做: 1.评估身体条件:结合医生建议判断是否能胜任调整后的岗位。比如腿部受伤的职工,若单位安排坐班岗且工作量合理,返岗是可行的;若仍要求从事重体力劳动,可拒绝并要求重新安排。 2.明确权益底线:返岗前确认岗位调整、薪资待遇等细节,保留书面记录(如调岗通知)。若选择离职,除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单位必须支付就业补助金(各地标准不同,可查当地《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3.拒绝不合理要求:若单位以"不返岗就按旷工处理"威胁,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法律规定,工伤职工在医疗期内或鉴定后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合同。 有位物流分拣员工伤九级后,单位先是劝他离职,鉴定结果出来后又催他回原岗位搬货。他拿着医院"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证明,要求调至客服岗,最终单位妥协,既保障了工作,也避免了二次伤害。 说到底,单位的态度变化始终围绕"成本"二字。作为职工,既要看懂这背后的利益逻辑,也要守住权益底线:能返岗就争取合理岗位,不能返岗就依法索要赔偿,别被单位的态度牵着走。
工伤九级后单位态度反转?背后藏着一本"赔偿账" 不少劳动者经历过这种反转:工
雪巧的职场
2025-08-31 03:45:36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