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老山前线壮烈牺牲,母亲悲伤过度,导致精神失常,时隔多年,郁钧剑在“等着我”栏目里谈起他,还不禁潸然泪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有些人的牺牲,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无数回响的开始,比如,一位母亲,在收到儿子的阵亡通知书后,她的世界就永远停留在了过去,精神失常,终日抱着照片自语,又比如,一位著名的歌唱家,时隔多年后在电视节目里提起一个名字,依然会瞬间哽咽,泪流满面。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都因为同一个名字而交汇——唐拥军。 一个还不满18岁的士兵,他的生命,在战场上激起了远超想象的涟漪。 唐拥军在1986年10月14日那天的选择,其实一点都不意外,这小伙子骨子里的那股劲儿,早就注定了,他来自陕西凤县的大山里,家境普通,参军前还在帮母亲种玉米,但他的连队可不普通,是那支在抗美援朝打出赫赫威名的“特功五连”。 在这种英雄部队里,唐拥军这个全连最小的“小陕西”,硬是把自己练成了一块钢,五公里越野,他嫌不够劲,偷偷在背包里塞两块砖头,战术训练,胳膊膝盖磨得血肉模糊,就用盐水随便消消毒,咬着牙继续上,他跟战友说,现在把本事练硬,上了战场才能保护大家。 当部队开赴老山前线,听说要组建突击队执行“蓝剑-B”行动时,他第一个就交了请战书,一次不行就两次,连交了三次,指导员看着这个刚过17岁的兵,都忍不住感叹:“年纪小,骨头却比钢还硬,”他从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那一刻起,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定。 那个决定命运的清晨,大雾弥漫,原定的突袭计划被迫改成强攻。 在炮火撕开寂静后,突击队冲向了越军盘踞的604高地,敌人依托坚固的工事和复杂地形疯狂抵抗,一个隐藏的暗堡火力点,瞬间就打倒了我们三名战友,进攻的势头被死死压住。 就是这个时候,唐拥军抱着炸药包冲了出去,他利用地形掩护,匍匐前进,在战友的注视下,成功把那个致命的火力点送上了天,关于他牺牲的最后一刻,流传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是在炸毁暗堡后,他敏锐地发现一颗炮弹袭来,毫不犹豫地扑向战友,用身体护住了他们,也有人说,他被爆炸的气浪掀翻重伤,却拒绝救治,嘶吼着让战友们继续冲锋,但无论细节如何,那个瞬间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他把胜利和战友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命重。 唐拥军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距离他18岁生日不到两个月的那天,但他的名字,却以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深刻的方式,活了下来。 一种是刻在家庭心头,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痕,噩耗传回陕西老家,彻底击垮了他的母亲,她的精神世界从此坍塌,抱着儿子的照片时哭时笑,嘴里永远念叨着儿子离家前说的那句“等我回来,咱就盖新房子”,这种无声的悲痛,伴随了她一生。 另一种,是刻在时代记忆里,一束穿越时空的光芒,歌唱家郁钧剑永远记得,战前去慰问演出,那个小战士羞涩地告诉他,自己最喜欢《血染的风采》,后来,郁钧剑还见过唐拥军的遗物,一个搪瓷缸,上面刻着四个字:“保家卫国”。 这份记忆,通过郁钧剑在节目中的眼泪,传给了更多人,它和战友们把他埋在高地旁,每次路过都敬礼说“小陕西,我们替你守着”的承诺,和每年清明节群众自发前往陵园扫墓的身影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集体怀念。 唐拥军和无数牺牲者用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死亡不是呼吸停止,而是被彻底遗忘,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的故事,还有人为此流泪,他们的牺牲就永远有意义,这或许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也是对生者最深的启示。 信息来源:(郁钧剑做客鲁豫有约...凤凰网2020-01-07)
奶奶被爷爷毁了的一生……看得好难过[哭哭]奶奶的供桌上只剩下我的准考证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