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湖北人有骨气?上海四行仓库就有400湖北勇士,四行仓库之战百分之七五是湖北人! 很多人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知道“八百壮士”的威名,却少有人细算过——这支部队里,每四个战士就有三个是湖北人。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打了整整三个月,上海城快被日军的炮火啃碎了,为了掩护几十万大军撤退,谢晋元中校带着524团一营的官兵,硬生生钻进了四行仓库。 这支部队里,光湖北孝感、黄冈、随州来的兵,就攒了400多人,占了全营人数的七成五,说是“湖北子弟兵守四行”,一点不夸张。 随州广水的陈友礼,当时才21岁,参军前在镇上的铁匠铺当学徒,手上全是打铁磨的茧子。临行前,铁匠师傅塞给他一把自己打的柴刀,说“咱湖北人,宁折不弯”。 到了四行仓库,他那双手派上了用场——白天扛枪打鬼子,晚上就用柴刀削木柄、修工事,仓库里的步枪托坏了,他连夜打磨新的,手指被木刺扎得流血,往衣服上一擦继续干。 有次日军搞夜袭,他和两个湖北老乡在二楼守着,眼看鬼子快爬上来了,陈友礼抓起身边的手榴弹,拉了弦就往下扔,爆炸声里还喊着“敢来咱湖北人的阵地,找死!” 这些湖北兵,大多是农家子弟,没读过多少书,却比谁都清楚“家国”俩字的分量。孝感云梦的刘德顺,是家里独子,老娘送他参军时,把仅有的两亩田的地契塞给他,说“地我给你守着,你得给咱守着国家”。到了仓库,他把地契缝在贴身的衣服里,每天打仗前都摸一摸。 有天日军用坦克撞仓库大门,门板被撞得咚咚响,刘德顺和几个老乡抱着炸药包就冲了上去,好在最后把坦克逼退了,可他的胳膊被弹片划了个大口子,血流得满袖子都是,他就撕了衣角裹上,还跟战友笑“没事,这点伤,比在家扛锄头轻多了”。 他们守了四天四夜,打退日军十几次进攻,毙伤敌人200多,自己只牺牲了几个人。 仓库对面就是租界,老百姓隔着苏州河看他们打仗,有的扔馒头,有的扔香烟,还有小孩举着小旗子喊“解放军加油”(那时候老百姓还分不清番号,只知道是打鬼子的兵)。 湖北兵们就站在窗口挥手,黄冈的李正国嗓门大,对着河对岸喊“谢谢老乡!咱湖北人没怂过,一定守住!”声音里全是底气,连租界里的外国人都忍不住鼓掌。 其实不止四行仓库,整个抗战时期,湖北出兵近100万,是全国出兵最多的省份之一。 台儿庄战役里,湖北兵组成的敢死队,抱着炸药包冲进日军阵地;长沙会战中,湖北籍的师长彭士量,带着部队跟鬼子拼刺刀,最后中弹牺牲,临死前还喊“不退!不退!”。 他们为啥这么拼?因为湖北是九省通衢,鬼子想从这打通南北通道,把中国分成两半,湖北人守着家门,就没打算退一步——就像老辈人常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股不服输、不低头的劲,打春秋战国时就刻在湖北人的基因里。 现在去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墙上刻着“八百壮士”的名单,你仔细看,密密麻麻的名字里,“鄂”字开头的籍贯占了一大半。 这些湖北汉子,不是天生的勇士,只是一群普通的农民、学徒、手艺人,却因为家国大义,把自己活成了挡在同胞前面的城墙。 湖北人的骨气,从来不是嘴上喊的口号,是枪林弹雨里站着不倒下,是生死关头宁愿死也不投降,是为了护着身后的家和国,能把命豁出去的那份决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和我概念中的同城好像不太一样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