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仇不灭:车臣人,为什么显得特别“不好惹”?提到车臣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战斗民族中的战斗民族”。网上那些车臣特种部队的视频,个个留着大胡子,眼神凶狠,训练起来不要命,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但车臣人为啥这么“不好惹”? 还真不是天生好斗,而是几百年来被逼出来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被欺负了就往死里报仇”的教科书。 要说车臣人的性格,得先看他们住哪儿。 车臣在北高加索那边,面积只有1.7万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一个北京市大小,但位置太要命了——正好是俄罗斯通往中东和欧洲的咽喉要道。这种地方,注定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来了都想踩一脚。 从13世纪开始,蒙古人来过,波斯人来过,奥斯曼土耳其人也来过,车臣人就没过过几天安生日子。 换别人可能早就被同化了,但他们偏不,越打越倔,越压越反抗,慢慢就养成了“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性子。 但最伤车臣人的,还得是跟俄罗斯的恩怨。 1785年,沙俄开始往高加索扩张,车臣人就成了最难啃的骨头。打了快100年,直到1859年,沙俄才勉强把车臣吃下来。 为啥这么难打?因为车臣人根本不按套路出牌。正面打不过就进山打游击,拖垮你后勤,偷袭你营地,搞得沙俄军队头疼不已。 这种“你让我不好过,我也让你睡不安稳”的报复式打法,从此就成了车臣人的传统技能。 到了苏联时期,车臣人更惨了。 斯大林把整个车臣民族流放到中亚和西伯利亚十几年,流放路上死了三分之一的人。这种灭族之痛,车臣人记了几代人——你说他们能不对中央政权心存芥蒂吗? 苏联一解体,车臣立马闹独立,结果又跟俄罗斯打了两次惨烈战争。 第一次车臣战争,俄罗斯以为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结果被车臣武装打得灰头土脸,最后不得不撤军。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虽然赢了,但代价巨大,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被打成了废墟,被称为“欧洲最毁城市”。 这两场仗打下来,车臣人死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几乎家家戴孝。这种血仇,换谁都得记几辈子。 但光有历史还不够,车臣人“不好惹”还得靠一套社会文化来撑腰。 最核心的就是“阿达特”习惯法,里面最重要一条就是“血亲复仇”。意思是家里要是有人被欺负或被杀了,全家族的男人都有义务去报仇,而且仇能传好几代——真就是“人死仇不灭”。就算仇家躲到天涯海角,车臣人也能追过去。 另外车臣社会特别看重“面子”。你可以打败我,但不能侮辱我。一旦当众受辱,必须用血洗刷,否则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这种文化下,车臣人从小就培养出一种“绝不认怂”的硬骨头精神。 现在车臣的领导人卡德罗夫,更是把这种“不好惹”的人设玩到了极致。 他手下那帮兵,留着大胡子,穿着黑色作战服,看着就吓人。卡德罗夫经常公开表忠心,说车臣是俄罗斯最可靠的刀,但谁都明白——这把刀既能对外,也能对内。 普京政府给车臣巨额补贴,某种程度上也是“破财消灾”,就怕他们再闹起来。 说到车臣人的复仇文化,就不得不提他们的家族观念。车臣社会以“泰普”为基本单位,也就是宗族制度。每个泰普都由多个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内部高度团结。如果有人伤害了泰普中的一员,就等同于向整个宗族宣战。 这种家族至上的观念,使得车臣人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迅速团结起来。 车臣人的教育方式也很有特色。男孩从小就被培养要坚强勇敢,哭鼻子是被严格禁止的。 他们很小就开始学习格斗技巧和武器使用,父亲会教导儿子:“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能懦弱地活着”。 这种教育造就了车臣人强悍的民族性格。值得一提的是,车臣女性同样以刚强著称。在战争期间,许多车臣妇女不仅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甚至还直接参与战斗。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觉得车臣人好战成性。 但实际上,普通车臣百姓最渴望的是和平生活。两次战争给车臣带来的创伤至今仍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战争记忆深植人心,这也是为什么车臣人仍然保持高度警惕性的原因。 所以说,车臣人的“不好惹”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好斗,而是历史教训太深刻。数百年的压迫和战争让他们明白:只有表现得足够强大,才不会被欺负。 正如一句车臣谚语所说:“我们不想打仗,但我们更不想做奴隶。” 参考资料:车臣领导人:只要获得授权,我让乌克兰并入俄罗斯2021-12-28 18:53环球时报
俄罗斯的错误绝不能再犯!中美对抗越是激烈,中国就越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如今美国频频
【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