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后拒不回国、变更国籍,晚年回国养老,网友为何热烈欢迎? 2025年5月的上海科技节上,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士走上科学红毯,镜头聚焦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胸牌格外醒目。 她就是袁钧瑛,那个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上海理科状元,那个曾因加入美国国籍引发争议的科学家。 四十年兜兜转转,从出国深造到晚年归国,为什么如今的网友会对她报以热烈欢迎?这背后藏着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个人选择,更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心态变迁。 1977年的冬天,当570万考生走进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时,没人知道这场考试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袁钧瑛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还是上海姑娘的她,以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敲开了复旦大学生物系的大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尤其像她这样的状元,更是承载着"科学救国"的期待。 毕业后不久,袁钧瑛通过了一个特殊的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在25000名竞争者中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就这样踏上了前往哈佛大学的求学之路。 那是1982年,中国的科研条件还很有限,实验室设备、研究经费都远不如发达国家,对于顶尖人才来说,出国深造几乎是提升科研水平的唯一选择。 在哈佛大学,袁钧瑛师从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霍维茨,一头扎进了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领域。1990年,她成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助理教授,后来又一步步做到终身教授。 也是在这段时间,她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现在回头看,这个选择背后有现实的无奈。 当时她正在主持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需要稳定的实验条件和持续的经费支持,而哈佛大学能提供这一切。 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能力承接这样前沿的基础研究。这个选择让她和国内的家人长期分离,甚至错过了生育孩子的机会。 但很少有人知道,即使身在海外,袁钧瑛也一直关注着国内的科研发展。2003年,她就开始和上海有机所合作,组建研究团队开展化学生物学研究。 那时国内的科研环境还在起步阶段,她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研究思路,还有国际合作的资源。 2012年,她更是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把精力集中在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这些困扰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上。 这个中心后来出了不少成果,研发的一些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可能造福无数患者。 2017年,袁钧瑛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国际科学界对她学术成就的认可。而她的研究领域,细胞死亡机制,正是她在2005年提出的"程序性坏死"概念,为理解细胞死亡开辟了新方向。 这些成果听起来很专业,但简单说,就是为治疗癌症、脑损伤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成果虽然诞生在美国的实验室,但她始终鼓励团队与国内机构合作,让中国科研人员也能参与到前沿研究中。 2018年,60岁的袁钧瑛正式提出回国定居。这时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科研投入持续增加,实验室条件不比国外差,更重要的是,国内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让她没想到的是,等待她的不是当年的质疑,而是热烈的欢迎。2023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个身份既承认了她的国际地位,也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的开放心态。 现在的她,作为交叉研究中心的主任,每天和年轻科研人员一起做实验、讨论问题,就像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 网友们的态度转变很能说明问题。放在几十年前,一个公派留学生加入外国国籍,很可能会被贴上"忘本"的标签。 但现在大家更愿意理性看待:袁钧瑛在海外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全人类的财富,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受益。 她回国后组建的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本土科研人才,这些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各个研究机构的骨干。她带来的国际视野和合作资源,帮助中国的生物化学研究更快地融入全球学术网络。 其实袁钧瑛的故事不是孤例。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像她一样,在海外成名后选择回国贡献力量。这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是人才观念的进步。 我们不再用单一的国籍标签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而是更看重实际贡献。就像袁钧瑛自己说的,她从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因为科学没有国界,好的研究成果在哪里都能发光。 而现在选择回国,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研究环境,有更多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在2025年上海科技节的活动上,袁钧瑛和一群年轻科研人员交流的画面打动了很多人。镜头里的她,说起自己的研究眼睛发亮,那种对科学的热情和几十年前刚进哈佛时没什么两样。 从1977年的高考状元到国际顶尖科学家,从远赴重洋到落叶归根,袁钧瑛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网友们欢迎的,不仅是她带回的科研成果,更是这种跨越国界的科学精神,是一个民族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与包容。
高考状元,后来都去哪儿了?他们没消失,只是悄悄变成了普通人。2004年湖
【47评论】【1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