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给他的免死铁

吴仁磊说 2025-09-02 11:02:02

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给他的免死铁券,恳求饶他一命。可是朱元璋却冷笑着说:“你好好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心里凉透了。

公元1390年,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处死七十七岁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并将其满门抄斩。

面对死亡,李善长匆忙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铁券,指望它能救自己一命。

没想到朱元璋冷笑一声,让李善长自己看清楚铁券上究竟写了什么。

李善长仔细一瞧,顿时如坠冰窟,那免死金牌上赫然写着关键的限制条件:“免死,除谋反大逆。”他犯的,正是“谋反大逆”的死罪。

李善长出生在1314年的定远,从小就钻研书本,特别对法家的学问下过功夫,看事情总比别人远一步。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他看出元朝气数快尽了,就没有去做元朝的官,但在家乡定远一带,他的名望非常高,可以说没人不知道李善长这个人。

那时的朱元璋还在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手下干活,因为被郭子兴怀疑和排挤,过得并不如意,心里就琢磨着要拉自己的队伍单干。

1354年,朱元璋带着自己的一班亲信脱离了郭子兴,沿途招兵买马,手下人马很快发展到了上万人。

他琢磨着得找个好地方当根基,看中了战略要地滁州一场猛攻,朱元璋的队伍打败了滁州的元朝守军,站稳了脚跟。

就在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李善长观察到了这个将领。

他觉得朱元璋打仗有章法,身上有股子能成大事的劲头,于是亲自找上门投奔。

朱元璋也早就听说过李善长的大名,非常热情地请他进帐谈话。两个人聊得很投缘,朱元璋当即就把李善长留在身边,让他管管文书典籍这些事。

朱元璋问李善长一个顶要紧的问题:这乱糟糟的天下,啥时候才能太平?

李善长就拿汉高祖刘邦打比方,说刘邦也是从底层一点点拼杀,最后得了天下。

他劝朱元璋效仿刘邦。朱元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打滁州时,李善长没少出主意,帮朱元璋解决了不少头疼事,逐渐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自打这以后,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大管家,主要负责军队的后勤粮饷,还有就是替朱元璋把关,看看来投靠的人是不是真有本事。

随着朱元璋的地盘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响,来投奔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李善长在选人用人这方面确实很有一套,经他考核推荐的人,大多都踏踏实实为朱元璋效力。

郭子兴那边也听说了李善长的才能,想把李善长挖过去给自己干活,结果被李善长硬邦邦地回绝了。这个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让他对李善长更信任也更敬重了。

明朝开国,朱元璋论功行赏。李善长功劳实在太大,被封为“韩国公”,地位显赫。

然而朱元璋的猜忌心重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坐稳了江山之后,他对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越来越不放心,总担心他们威胁到朱家的皇位。

于是,他找各种理由,开始收拾这些开国功臣。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这是典型的秋后算账。

1380年,朱元璋搞了个大案子,以“谋反”的罪名把宰相胡惟庸和他的九族全给杀了。

朱元璋心里盘算着,李善长总该来磕个头谢恩吧?

结果左等右等,李善长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好像这事跟他没关系似的。

这可把朱元璋气坏了,觉得李善长是倚老卖老,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这事就像根刺,扎在朱元璋心里,一直没拔出来。

时间一晃到了1390年,一桩陈年旧案又被翻了出来。

李善长有个外甥叫丁斌,卷入了十年前的胡惟庸案里,被判了流放。

丁斌哪里受得了酷刑,很快就招了,说李善长的亲弟弟李存义,当年跟胡惟庸有来往勾结。

朱元璋马上派人把李存义抓了起来。同样一顿大刑伺候,李存义也扛不住,招认说当时确实找过哥哥李善长帮忙,但李善长没答应掺和。

朱元璋哪还管李善长答应没答应参与“谋反”,他要的就是这个由头。

立刻下令,以“谋反大逆”的罪名逮捕了李善长。眼看性命不保,李善长才慌慌张张地拿出朱元璋当年亲手赐给他的丹书铁券,指望这个“护身符”能救他一命。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高举的免死金牌,只是冷冷一笑,让他自己睁大眼睛看清楚铁券上写的字。

李善长赶忙细看,瞬间从头凉到脚——那象征无上恩宠的免死金牌上,清清楚楚地刻着最重要的约束:“免死,除谋反大逆。”

他犯的恰好是绝不能免的死罪。这下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最终,77岁的老臣李善长在绝望中被处死。

可怜李善长一家上下,加上他的三族亲属,总共七十多口人,都跟着掉了脑袋。

帝王家的冷酷无情,在这场兔死狗烹的清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0 阅读:289

猜你喜欢

吴仁磊说

吴仁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