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邓颖超与3个侄子3个侄女的一张幸福留影,他们都非常的喜欢和敬重邓颖超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02 13:31:36

70年代,邓颖超与3个侄子3个侄女的一张幸福留影,他们都非常的喜欢和敬重邓颖超 广州的雨季常常没完没了。 街上湿漉漉的,连狗叫声听上去都带着疲惫,1927年的四月,谁都知道,这座城快要不太平了。 在长寿西路那家德国人办的妇产医院里,邓颖超躺在产床上,脸色苍白,咬着牙,一声不吭地挺着。孩子迟迟不肯出来,医生来回踱步,手上的钳子冰凉得吓人。 那是她怀的第一个孩子,和周恩来的孩子。 他们早早就取了名,买了点小衣服,甚至还争论了几次到底像谁多一点。 可孩子终究没能留下来。 三天三夜,医生实在没办法,只能动用产钳,把孩子硬生生从她身体里拖出来。 小小的身子,还没来得及睁眼,就走了。没人知道邓颖超在那一刻到底是什么感觉。 她没哭,嘴唇咬得发青,眼睛死死盯着天花板。 她太清楚这不是可以抱头痛哭的时候,外头枪声快追到窗下了。人刚刚断奶,就有人来催命。 门开了,党组织的人进来,压低声音告诉她——得走,马上走。 蒋介石已经开始大搜捕,她是通缉名单上的人。 她用最快的速度换了衣服、包了头发,像个刚坐完月子的普通女人那样一瘸一拐地走进混乱的街道。她没敢再回头。 孩子就留在那家医院里,留在那个城市越来越近的阴霾里。 后来她再没生过孩子,身体不允许,也不敢再想。 但她对孩子的心意,好像从那一刻起,反倒更深了。不是那种软乎乎的“慈母心肠”,而是更复杂的一种东西。像是在漫长的革命旅途中,她失去了一段最本该属于自己的命运,然后她试图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编织一张属于家的网。 西花厅的门口,有一棵不太起眼的老槐树,枝干低矮,夏天倒是遮得住一点光。 1950年之后,这个原本静谧的院子里多了几个孩子的身影,嘻嘻哈哈的,常常蹿得满院子都是灰。 那是周恩来的弟弟周同宇家的孩子。 秉德、秉钧、秉宜三个小孩,带着南方口音和一点不服管教的气性,一股脑被送进了中南海。 邓颖超没说什么,直接给他们安排了床铺、作息、学校。 西花厅变得热闹了,像个真正的家,她不止一次对人说:“家里有孩子的声音,就是活的。” 但她也不是好糊弄的长辈。暑假的时候,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跑来跑去,还带着卫士长的两个孩子、秘书的几个小孩,一屋子人吵得头大。 她拎着茶杯站在走廊那头,脸上没什么表情。 然后突然就开口了:“都别动了。”孩子们一个个僵住,她看着最年长的秉德,说:“你带一个组,把他们管好,别搅得你恩来叔叔夜里没法睡觉。” 就这么,一个假期的“小组制度”诞生了。 每天几点起床,什么时候做操,什么时候写作业,甚至打扫花廊、擦亭子,邓颖超全都列了清单。 没人敢讨价还价。 她不是冷的。孩子写完作业,她会在灯下帮忙检查;有人感冒,她半夜起来熬姜汤;有人摔跤,她亲手上药。可她也不甜。你要穿新衣上天安门,她会说:“你是来看升旗,不是来看热闹的。”你想吹吹风头,说自己是谁谁的亲戚,她只淡淡一句:“不许提家里人。” 西花厅没有“少爷”和“小姐”,只有小孩。 做得好,就夸一夸;做错了,照样板着脸骂一通。 有时候孩子们觉得委屈,躲在花坛后头抹眼泪,她就蹲下来陪着不说话。等那孩子擦干了鼻涕,她拍拍膝盖站起来:“行了,去吃饭。” 最奇怪的是,孩子们怕她,却也格外黏她。她不在的时候,他们会偷偷翻她的抽屉,看看有没有什么糖果藏着。 邓颖超知道,也不说破。 她偶尔会在桌角留一颗糖,仿佛是在对他们说:“我没生你们,但你们是我养的。” 西花厅里不仅住着亲戚,还住着革命的“遗腹子”。 孙维世来的时候才十六岁,穿着一双磨破的布鞋,站在八路军办事处的门口,一脸倔强地不肯走。没人理她,她就站着不动,像块石头一样。 周恩来看见了,问清来历之后,把她带进了屋。 邓颖超没多说话,转身就吩咐人:“去给她买件棉衣。”又写信给她母亲,说:“我们愿意把这个孩子当女儿养。”后来孙维世成了中国第一位话剧女导演。 可她最爱说的,不是舞台上的事,而是西花厅的炖菜和书桌。 她说,那是她第一次感到“有一个真正的家”。 李鹏就更不用说了。他的父亲是李硕勋,死得早。母亲带着他在牢里熬了几年才得以生还。 1939年,他被从成都的亲戚家接到重庆,邓颖超没说什么,照样一顿规矩伺候:延安出品的毛毯、每天的劳动课、从不讲情面的批评。等他从延安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她也没多说话,只在他当上国务院副总理那年,专门跑去办公室叮嘱一句:“别飘。” 这些孩子,有的成了领导,有的成了艺术家,还有的只是做了一个普通的工人。 但他们都说过一句话:“我们都是在西花厅长大的。”这话里,装着一屋子的规矩,也装着一屋子的光。 1977年,邓颖超把六个孩子喊来拍照。 她坐在藤椅上,身后站着的,是那些曾在她手下做操、擦亭子的家伙们。孩子们长大了,有的留着平头,有的穿着干部制服,看上去都挺精神。 她没说什么,只是让摄影师多按了几下快门,说:“他们都不常回来了,多拍几张。”

0 阅读:53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