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最小红军向轩:7岁参军,9岁走长征,1955年时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凝视] 1926年3月,向轩出生在湖南桑植县一个革命家庭,他的母亲贺满姑是贺龙元帅的五妹,在当地以枪法精准、作战勇敢而闻名,父辈的革命活动为这个家庭带来了荣耀,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1928年8月,因叛徒出卖,贺满姑在转移途中被敌军围捕,年仅两岁多的向轩和哥哥、妹妹一同被关进县城监狱,贺龙的大姐贺英得知消息后,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最终将三个孩子从狱中救出。 然而贺满姑却坚决不向敌人屈服,最终英勇就义,失去母亲的向轩从此跟随贺英生活,称她为“妈妈”,贺英没有自己的孩子,对向轩格外疼爱。 1933年5月6日清晨,贺英带领的游击队遭遇敌军突袭,激战中,贺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她将一个小包袱交给向轩,里面装着两个戒指、五块银元和一把小手枪,嘱咐他立即前往寻找红军,寻找大舅贺龙。 7岁的向轩拿着手枪向追击的敌人开了一枪,随后机智地逃入山中,凭借对山路的熟悉,他成功摆脱追捕,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贺龙,将贺英的遗物亲手交给大舅,这一天标志着向轩正式参加革命,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小的红军战士”。 加入红军后,向轩在贺龙司令部担任勤务员和通信员,虽然年纪最小,但他执行任务认真负责,不久就被提升为通信班副班长,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9岁的向轩成为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战士。 长征路上环境极其恶劣,食物短缺时,战士们只能以野菜、草根充饥,部队为最小的几名战士配备了一头骡子轮流骑乘,但向轩经常将机会让给伤病员,翻越雪山时,他们身穿简陋的草编衣物抵御严寒;穿越草地时,不得不靠野草维持生命。 尽管条件艰苦,向轩始终坚持完成各项任务,成功传递了多次重要情报,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虽小,但革命意志坚定不移。 长征结束后,向轩随部队转战各地,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0年,14岁的向轩前往抗日前线,在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担任通信员,参加了宜川、宝鸡等重要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西北野战军工兵连连长,在1948年的荔北战役中,面对敌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向轩带领工兵连使用改装的土炮成功轰开敌人碉堡,为战斗胜利做出了关键贡献。 漫长的战争岁月在向轩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全身共有26处战伤,右眼几乎失明,颈部、背部、腰部、膝盖、右脚等多处负伤,体内一些弹片终生未能取出。这些伤痕见证了他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的巨大代价。 新中国成立后,向轩继续在军队服役,1955年,他被授予中校军衔,同时获得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他晋升为上校军衔。 值得敬佩的是,向轩从未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而谋取私利,他始终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从不张扬自己的功绩。这种品格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晚年的向轩定居成都,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一代,传承革命精神,2023年2月10日,这位传奇的老战士在成都安详离世,享年97岁,从7岁拿起枪参加革命,到97岁告别人世,他的一生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相连。 向轩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的缩影,他们在最困难的岁月里坚持信念,在最危险的战场上英勇作战,在和平年代依然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从向轩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不是张扬的功绩,而是朴实无华的品格。 向轩同志的经历让您想到了哪些关于信念和坚持的思考?在您看来,像向轩这样从童年就投身革命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欢迎分享您对这段历史和人物的理解。 信源: 最小的 “红军哥哥”向轩——人民网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