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听了后非常气愤,随后说道:把这件事汇报给总理,由他去处理,记住:中国人民永

熹然说历史 2025-09-04 14:35:39

毛主席听了后非常气愤,随后说道:把这件事汇报给总理,由他去处理,记住:中国人民永远不可受辱!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来到莫斯科,开始对苏联进行长达两个月的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举世瞩目。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这次访问承载着建立中苏友好关系、争取苏联支持的重要使命。 王稼祥提前一天来到位于莫斯科东北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站迎接毛泽东。作为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深知这次访问的重要性。他不仅要确保毛主席在苏期间的各项安排,更要维护新生共和国的尊严和形象。 正当访问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一个意外的文化事件却给这次重要的外交活动蒙上了阴影。莫斯科大剧院于1949年12月30日把《红罂粟》重新上演,作为对新中国的献礼,并用以象征”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苏联方面的初衷是好的,想通过这部以中国革命为题材的芭蕾舞剧来表达对新中国的祝贺。 可是这部剧的内容却让中国代表团感到极不舒服。据《难以忘却的昨天—王稼祥小传》(王稼祥遗孀朱仲丽著)描述,舞台布景为中国特色,繁华的黄浦江边,高楼耸立,霓虹灯闪亮,一个穿戴着红色大襟短衣,宽腿大绿裤一条长辫子,手中捧着一枝红色罂粟花的中国妓女。一艘苏联货船在江边码头卸货物,一个年青的水手下船嫖妓。一夜情后,苏联水手将很多的马列主义思想传授给中国妓女,接着中国的工人来嫖娼,这个妓女将马列主义思想传给了中国工人,再接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最后中国革命成功,建立新中国而谢幕。 这样的剧情安排让人难以接受。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成功,说成是通过妓女这样的人物来传播马列主义思想,这完全歪曲了历史事实,严重侮辱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立刻向苏联外交部表示不满,认为该剧荒谬绝伦,将中国工人掌握马列主义思想,说成是苏联水手的传授与中国妓女的启发。王稼祥的反应是迅速而坚决的,作为资深外交官,他深知这种文化上的误读可能造成的政治影响。 王稼祥认为,毛泽东可出席观看著名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但不宜观看《红罂粟》。《红罂粟》描写的是苏联海军的一名士兵在上海黄浦江岸上爱上了一个中国妓女,并送给她一枝罂粟花,借指把共产主义传播给中国。尽管演员的表演技巧不错,但内容却不符合实际,且有辱中国人。 毛泽东同意王稼祥的看法,没有去。但陈伯达等随行人员却观看了《红罂粟》。当时的情况是复杂的,一方面要维护中国的尊严,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无视苏方的邀请,于是派陈伯达等人前往观看,既表示了对苏方的尊重,又避免了毛主席直接出席可能造成的尴尬。 1950 年1月20日,周恩来率领的代表团到达莫斯科后,苏联有关方面又给大使馆送来了《红罂粟花》戏票,毛泽东指示陈伯达与使馆人员出席观看。这一次,毛主席明确指示陈伯达前往观看,显然是想通过陈伯达的观察来进一步了解这部剧的具体内容。 陈伯达坐在贵宾席看得入神,剧完谢幕时,陈伯达竟站起身热烈鼓掌,剧情未作任何改变。这一幕让人始料未及。陈伯达作为毛主席的政治秘书和理论家,在这种敏感的场合竟然忘记了政治立场,被精湛的艺术表演所吸引,在谢幕时热情鼓掌。 当陈伯达返回向毛主席汇报时,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意料。毛泽东脸色一沉,对陈伯达说:“哪一个批准你去看戏了?你是代表团成员,外出应该请假么,谁让你违反纪律?”毛主席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陈伯达违反了纪律,更是因为这部剧的内容确实有辱中国人的尊严。 王稼祥对此很生气,并报告给毛泽东。作为外交一线的负责人,王稼祥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件事的严重性。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正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形象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文化误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听完王稼祥的详细汇报后,毛主席的态度非常明确和坚决。他说:“把这件事汇报给总理,由他去处理,记住:中国人民永远不可受辱!”这句话不仅是对当时具体事件的处理指示,更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宣示。 这句话的分量是极其重大的。它表明了新中国领导人在国际交往中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侮辱和歧视的坚定立场。“中国人民永远不可受辱”,这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庄严宣言。 周恩来的到来,打破了僵局,中苏双方终于达成协议。2月14日晚,中方在大都会饭店举行告别宴会。周恩来总理凭借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和高超的谈判技巧,成功地处理了包括《红罂粟花》事件在内的各种分歧,为中苏友好条约的签署铺平了道路。 观影后,该剧一度暂时停演,后更名《红花》继续上演。苏联方面最终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没有完全禁演这部作品,但通过改名等方式表达了对中方意见的重视。 这个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文化冲突的解决。它标志着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出现,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弱国。毛主席的那句”中国人民永远不可受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导着此后几十年的外交实践。

0 阅读:6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