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我每月工资42块5,要寄30块给东北老家。家里五个兄弟姐妹,大哥精神失常得吃药,我自己也因为长期熬夜写作,身体不是很好……” 梁晓声出生在1949年的哈尔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全家七口挤在16平方米的棚屋里,屋顶漏雨,冬天潮湿刺骨。父亲常年在外搞三线建设,母亲干铸造工,危险活计换来微薄收入。梁晓声从小帮家里推煤车,双手磨出老茧,邻居们总嘲笑他们家穷。他上学时,经济压力大,20多岁还这样过日子。1968年高中毕业,他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干了七年农活,放牧巡逻,身体吃不消。那里他开始写东西,1974年短篇小说在兵团报纸上发出来。197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招生老师看中他,推荐入学。他坐火车去上海,行李简单,就几件衣服和书本。大学毕业后,梁晓声进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住11平方米宿舍。那时候他32岁,单身汉,相亲好几次都失败,总因为直说家庭负担重,父母生病,大哥精神失常,需要他寄钱养家。 焦丹1955年出生在北京,家境比梁晓声好点,父母在国家单位上班,她自己也有工作。她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生活稳定,父母帮她安排相亲对象。梁晓声的家庭情况复杂,他每月工资42块5,大部分寄回东北老家,五个兄弟姐妹靠他支撑,大哥精神失常吃药,他自己熬夜写作,身体落毛病。这些事他一见面就全抖出来,以前相亲对象听完都走人。焦丹不同,她听后搭上他肩膀,问他这些年怎么一个人扛。梁晓声点头,她叹气说担子重,得有人分担。两人聊家庭,梁晓声说父母渐老,大哥药不能断,弟弟妹妹上学也靠他。焦丹没嫌弃,问他写作情况。相亲结束,她温柔道别。几天后,焦丹主动去宿舍找他,请喝汽水。这是梁晓声头回有女孩约他。他们聊更多,梁晓声讲家庭更惨,父母老迈,大哥病情反复,自己身体差。焦丹家好些,但她想帮他减轻负担。 从第二次见面起,两人约会增加,第三四次关系近了。1982年5月,他们结婚,没仪式,就在家拜堂,吃喜糖,领证。焦丹带三包行李进宿舍,当新家。她买棉被暖瓶,在走廊做饭,不打扰他写作。1983年生儿子,焦丹带孩子安静,避免吵闹。梁晓声专注写作,她管家务。1982年,他的短篇小说获全国奖,1984年两部作品获奖,那年媒体叫他梁晓声年。焦丹照顾公婆,买旧三轮车载公公看病。90年代,梁晓声事业瓶颈,生活紧巴,她没走,继续支持。父母过世后,她帮照顾大哥,带到北京,请人护理。兄弟姐妹失业,她从稿费里寄钱,每季汇款。2017年,梁晓声写出长篇小说,2019年获茅盾文学奖,后拍电视剧好评。他说灵感从亲身经历和苦难来,焦丹功劳大,没她就没这作品。 梁晓声的童年就是在贫困中熬过来的,哈尔滨那个棚屋,冬天风从墙缝钻进来,全家挤一起取暖。母亲铸造工,身上总有铁锈味,父亲远在外地,寄回的钱勉强够吃。他小时候推煤车回家,路滑时车子歪,煤块撒一地,得捡干净。邻居小孩笑他家穷,他低头不吭声。插队七年,黑龙江冬天零下几十度,他巡逻时裹紧棉袄,手冻僵。放牧羊群,风沙迷眼,农活锄地,腰酸背痛。开始写作时,晚上点煤油灯,烟熏眼睛。小说发表,他仔细剪报纸保存。去复旦,火车上颠簸几天,饿了啃干粮。到北京工作,宿舍小,书堆满地,他伏案到天亮。相亲失败多次,他坐下就说实话,女孩们听后起身走。 焦丹在北京长大,胡同里自行车铃声不断,她上班步行,生活规律。父母工作稳定,她没吃过大苦。梁晓声一见面说工资寄家,大哥吃药,自己身体差。她没走,搭肩问他扛家辛苦。梁晓声点头,她说分担好。聊时,他讲父母老,大哥反复,弟妹学业。她问写作,没嫌穷。结束道别后,她几天去宿舍,请汽水。梁晓声惊讶,两人小店喝,聊家庭惨况。她想帮衬,不在意家境差。 结婚后,宿舍成家,焦丹操持一切。生儿子,她轻手带孩子。梁晓声获奖,她支持。照顾公婆,她推三轮车看病,坡上用力推。90年代拮据,她剪旧衣,整理稿纸。父母亡,她管大哥,喂饭递药。寄钱弟妹,邮局填单。小说获奖,他说没她不行。 梁晓声家庭穷,棚屋漏雨,母亲危险工作,父亲不在家。他推煤,邻居嘲。插队劳作,放牧巡逻。写作起步,灯下写。大学南下,火车颠。北京宿舍小,相亲说负担,失败多。 焦丹家好,北京胡同。听他实话,搭肩问扛家。叹气说分担。聊细节,问写作。道别后,主动请汽水,聊惨况,想帮。 婚后,家务她管。获奖年,她照顾公婆,三轮看病。瓶颈期,支持。管大哥,寄钱。小说灵感从经历来,她功劳。
1981年,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我每
文山聊武器
2025-09-04 18:36:49
0
阅读:83
老姜
啰哩啰嗦颠三倒四。这种文笔也敢写介绍梁晓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