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大结局:有人永远留在黎明前,有人带着信念继续前行追完《归队》大结局,心里

曼冬看娱乐 2025-09-07 09:14:15

《归队》大结局:有人永远留在黎明前,有人带着信念继续前行

追完《归队》大结局,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沉甸甸的。1945年的曙光就在眼前,可有些人,却永远没能等到胜利的到来——排长老山东就是其中一个。为了摧毁日军的阴谋,这位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兵,倒在了黎明前夕。我至今记得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那双始终透着坚毅的眼睛,临终前还攥着弟兄们的手,反复叮嘱“一定要完成任务”。这份“硬骨头”般的倔强,看得人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往下掉。

还有田小贵,那个本该锦衣玉食的小少爷,为了心中的信仰,选择了最艰难的路。他在牢里被折磨得只剩一把骨头,手上全是血痕,却从没低下过头。最后没能被救出来的结局,像一把刀子扎在心上,夜里想起他那双不服输的眼睛,总忍不住想:小贵啊,要是能活着,多吃点好的,别再让自己受委屈了。

相比之下,汤德远的故事多了几分“破而后立”的沉重。一开始,他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子过得安稳,可战火无情,家人没能躲过劫难。覆巢之下无完卵,他在村口坐了一宿,嘴里叼着草梗,眼眶红得快要滴血,整个人都垮了。但最终,他还是收拾好心情,重新拿起枪归队——没人问他为什么,可谁都懂,他是要替家人报仇,替牺牲的弟兄们继续战斗。

大结局里,真正归队的,是汤德远、万福庆和云虎三人。万福庆话不多,腿上留着早年被炮弹片划伤的疤,走路有点瘸,可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面,关键时候从不掉链子;云虎年轻气盛,满脑子都是打鬼子,有次差点单枪匹马冲进敌人窝点,幸好被弟兄们拉住才捡回一条命。这两个人能活着回来,太不容易了。

还有个不能不提的孩子——小驴子。老山东拼尽最后力气,保住了他一家的最后血脉。才十来岁的孩子,爹娘都没了,却懂事得让人心疼。老山东临走前把他托付给队伍,叮嘱“别让他再碰枪杆子,好好长大”。剧中那一幕,小驴子抱着老山东留下的破棉袄,蹲在墙角哭得喘不上气,至今想起来都忍不住发酸。

看完结局,我总想起爷爷讲的故事。他虽没上过战场,却总说,他们村有个年轻人,为了掩护乡亲撤退被鬼子抓走,再也没回来。原来《归队》里的每个角色,都是那个年代千万普通人的缩影:老山东是无数坚守到最后一刻的老兵,田小贵是为信仰献身的热血青年,汤德远是背负伤痛却选择重新站起的普通人,万福庆和云虎像隔壁敢拼敢闯的大叔和堂哥,就连小驴子,也是战火中被迫长大的孩子。

剧中的细节总让人忍不住共情:万福庆瘸着腿冲锋的背影,像极了村里那位沉默寡言却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长辈;云虎的“莽劲儿”,让我想起发小小时候爬树摘果子摔断胳膊,还笑嘻嘻说“没事”的模样;而小驴子那双还没巴掌大的手,攥着破棉袄哭泣的样子,更让人揪心——谁家大人舍得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负这么多苦难?

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1945年的抗战后期,真的是黎明前的黑暗,几十万军民牺牲,每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像老山东、田小贵这样鲜活的生命。《归队》没有刻意渲染悲壮,却用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清了胜利的来之不易。

归队的不只是汤德远、万福庆和云虎,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人,用生命和信念为胜利铺路。写下这些,不是想卖惨,只是想跟大家唠唠:这部剧看得心塞,却值得一看。它让我们记住,今天的好日子,是老山东们没能看到的曙光,是田小贵们用命守护的信仰,是汤德远们带着伤痛继续前行的坚持。这些故事,这些人,都该被好好记住——毕竟,珍惜当下的太平,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1 阅读:309
曼冬看娱乐

曼冬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