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骨子里的种地基因!”湖北,一大叔在非洲开鞋厂,突然馋家乡菜了,于是说干就干,建了个30亩的农场,从没种过地的他自学技术,还雇了20个非洲工人跟着学种菜,不仅自己吃上了,还能卖给当地的中国超市![微风]
9月9日的报道,今年五十岁的男子在2016年到非洲开鞋厂,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可胃却始终适应不了当地饮食。
超市里卖的全是生菜番茄这些西式蔬菜,偶尔见到的野菜又叫不上名字。他天天念叨老家的洪山菜薹和天门莴笋,做梦都能梦到炒青菜的香味。
这种滋味在外打拼过的人都懂,年轻时觉得闯世界最重要,年纪大了才发现最惦记的还是家乡那口热乎饭。
实在馋得受不了,这个在家连锄头都没摸过的“城里娃”,硬是在非洲包下30亩荒地,没学过种菜他就对着手机短视频学,白天看视频记笔记,晚上带着工人在地里实践。
非洲工人哪见过四季豆、小白菜这些中国蔬菜,男子就蹲在地里手把手教,从翻地施肥到间苗除虫,连浇水的量都要反复叮嘱。
现在这些工人个个成了种菜好手,看菜苗的眼神比看自家孩子还认真。
农场里的蔬菜长得水灵灵的,一茬接一茬地丰收,男子先是自己吃,后来发现当地中国超市和中餐馆都缺家乡蔬菜,就开始供货。
视频发到网上后,评论区炸开了锅,有网友说:“五十岁还敢跨界创业,对着手机学技术教老外,这脑子太灵活了!”
还有网友说:“果然中国人只要想种地,就一定能种出来。”
现在非洲华人数量不少,光南非和安哥拉就有不少聚居的华人,这些人远离家乡,对中国蔬菜的需求特别大。
以前要么从国内运,价格贵还不新鲜,要么只能吃当地蔬菜解馋,男子这农场正好抓住了这种“思乡经济”,把大家的乡愁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商机。
更难得的是,他教的20多个非洲工人都学会了种菜技术,就算以后不在农场干,这手艺也能养家糊口。
有人担心在非洲种菜会不会水土不服,男子有自己的办法,他根据当地的气候调整种植时间,还把中国的堆肥技术和当地的灌溉方式结合起来。
刚开始种的青菜总发黄,他就拍视频问国内的农技专家,一点点试错调整,现在农场不仅能种常见蔬菜,连丝瓜、苦瓜这些南方蔬菜都长得很好。
其实中国人走到哪都爱种菜,这背后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热情,从国内到海外,不管环境多陌生,总能想办法种出一片绿。
这种能力不光解决了口腹之欲,更能创造价值、带动发展,男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商机往往藏在最真实的需求里,只要肯琢磨、敢尝试,在哪儿都能闯出一片天。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