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效应发酵,美国两党议员罕见组团来华,提出一个请求让西方世界目瞪口呆。

历史透视眼 2025-09-11 04:15:02

9·3阅兵效应发酵,美国两党议员罕见组团来华,提出一个请求让西方世界目瞪口呆。 这是美国国会内对华态度最强硬的“鹰派大本营”——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内部的代表团。 两党议员共同出动,不是第一次,但在目前这个节骨眼上,显然没那么寻常。 主导这次访问的是亚当·史密斯。 民主党议员。 他公开说,这次访问的目的,不是“认同中国的做法”,而是要“建立沟通”。 换句话说,话不投机,总得说几句。 这趟访问,说起来是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实际上代表团成员名单还没完全公布。 史密斯则相对务实。 他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中美两国都很强大,谁也压不住谁,与其较劲,不如坐下来谈。 即便“谈”,也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和平鸽飞来飞去的场面。 目前访问行程还没定死。 也不知道会见哪些中方官员。 是否安排得成,还没有下文。 代表团不是来旅游的,也不是搞人文交流的。 这批人平时在国会里,讨论的是军费预算、武器采购、海外驻军、军事动态这些硬核议题。 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也长期在鹰派和冷战思维的轨道上打转。 这次突然要来北京,外界怎么看?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9·3阅兵”。 抗战胜利80周年。 中国举行了盛大阅兵,展示了一系列导弹、防空系统、新型战机。 外媒注意到,演习规格高,参与装备类型多,且强调实战化训练。 这让不少美国媒体突然意识到,中国的军事建设和战略态度,在逐步公开并主动设定节奏。 尤其是导弹阵列的亮相,让军方分析师拿着卫星图像一帧帧比对。 阅兵之后,美国国防相关的智库和研究机构接连发表分析报告。 军事委员会内部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 史密斯团队的这趟访问,或许也是受到了阅兵影响,想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意图”。 美国不是一个纯靠政府部门推进外交的国家。 像军事委员会这样的国会机构,也会主动设置外交节奏。 这和国务卿层级的接触不一样。 国务卿见中方官员,是以执行外交政策为目标。 而国会议员来,是来“感受气氛”的,回去要在听证会上说话,要投票、要写预算。 所以他们关注点很具体。 比如某型导弹的飞行轨迹。 比如中国在南海部署舰队的方式。 甚至比如中国民用芯片企业与军方的潜在联系。 这些议题,媒体上未必讲清楚,军委会内部讨论会非常细。 史密斯曾在一次议会会议上说过,他并不赞成“全面脱钩”,认为中美应有“管理竞争”的能力。 这类表态在军事委员会里是少数。 所以这更像是美方内部“理解中国”的一次试探。 能谈成什么不好说。 能不能见到中国高层也不好说。 这一趟,他们注定是带着任务而来。 中国外交部目前对这次访问保持欢迎态度。 中方也很清楚,美方议员来谈,未必是来缓和矛盾的。 更可能是回去后在媒体上打几轮“听证战”,争夺对中政策的话语权。 这类访问,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往往不只是政治表态。 有时候也涉及背后的军事情报交流、对华立法准备、国防预算方向等核心内容。 这就是军事委员会的特殊性。 和一般的对华访问团不同,他们是给国防部提建议、批预算的人。 说白了,某个军事项目能不能过,钱能不能批,全看他们怎么开口。 所以这次来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提前踩点。 看看中方对某些问题的“反应程度”。 也可能带回去一个共识,也可能什么都谈不成。 这一步,他们必须走。 因为美国目前对华军事战略布局,缺乏最新的一手信息。 靠情报系统提供的图像和分析,远远不够。 他们需要面对面。 哪怕不谈得拢,眼神交锋也胜于隔空喊话。 不过在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即使对话能成,也只是一小步。 谈判桌上的每一位议员,回国都得面对选区、面对媒体、面对党内压力。 他们讲出的每句话,不只说给中国听,更说给美国人听。 所以这次访问,虽然不见得能推动任何实质合作,会成为美国内部政治辩论的重要素材。 那也是军事委员会想要的。 因为一旦中国在“9·3阅兵”之后向世界明确展示了自身立场,那美国国会必须有所动作。 不动作,就是放弃主导地位,他们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参考信息: 《美众议院武装服务委员会代表团拟访华》·环球网·2025-09-09

0 阅读:2749

评论列表

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

10
2025-09-11 12:16

这世界一直都奉行丛林法则,中国展示了先进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才能保持尊重,说人话

往事如风

往事如风

7
2025-09-11 11:29

这次大阅兵就是敲山震虎,引蛇出洞,现在看来目的已经达到了

用户10xxx47

用户10xxx47

4
2025-09-11 12:28

说明可以吃菜了

仙人掌

仙人掌

4
2025-09-11 16:58

是来打探虚实来了。

猜你喜欢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