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王千源开了一家饭馆,李乃文和赵春羊去吃饭,吃完后,赵春羊擦擦嘴就走,李乃文问:“你不给钱吗?”[无辜笑] 那时候他刚毕业演戏机会不多,片酬也低,拍一天戏常常只挣几十块钱,日子过得紧,可恋爱、生活哪一样都省不了开支。 看着戏剧学院周边的小餐馆总是热热闹闹,他动了心思——不如自己也开一家,好歹是个收入来源,这个决定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王千源四处筹钱亲戚、朋友、老师,能找的人都找了,总算凑够了启动资金,他把店址选在南锣鼓巷,看中的是这里离学校近、房租不高,还靠近公园和人艺剧场,老同学们来也方便。 小店主打烤肉和主食,装修期间同班同学李乃文、赵春羊都来帮忙,搬东西、擦桌子,忙前忙后,王千源自己也一点不端着,开业初期就站在门口热情揽客,还真吸引了不少人来尝鲜。 李乃文和赵春羊也是93表演班的,当时同样处于事业起步期,收入不高,经常来店里吃饭,但他们从不点贵的菜,李乃文每次吃完就默默放十块钱在桌上,然后匆匆离开。 赵春羊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付账”:他经常吃完就起身帮忙,切菜、点单、端盘子,甚至跑去远处的市场采购食材,帮王千源省下不少成本。忙完回来菜都凉了,他也从不抱怨。 三个人就这样形成了一种默契,赵春羊以劳动力换餐食,李乃文量力而行付些钱,王千源也从不过多计较。 有时正吃着饭后厨一忙,王千源喊一嗓子,赵春羊撂下碗就去切菜;市场缺货,他二话不说就跑着去采购,回来时累得气喘吁吁,李乃文则始终坚持付那十元钱,用行动维持着朋友间的体谅与往来。 渐渐地朱媛媛等同班女生也常来聚餐,店里人气越来越旺,王千源还请来了赵麟帮忙,两人分工合作,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餐馆经营得越来越有模有样。 可南锣鼓巷一带竞争激烈,成本也节节攀升,尽管同学们常来光顾、帮工、宣传,这家小馆子还是没撑过一年,尽管同学们的帮助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最终未能扭转经营局面。 他们三人的友谊并没有因此受影响,后来大家都回到演艺圈认真拍戏,也各自闯出了一片天。 回头看那段岁月,他们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互相支撑:赵春羊出力、李乃文出钱、王千源出地方,谁都不容易,但谁都没计较。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才是真哥们儿!那个年代的感情太纯粹了,没钱但有力气,就用力气换。现在哪还有这种,都是明算账,少了点人情味。” “李乃文真是实在人,自己也不宽裕,但坚持给钱,这是一种尊重。赵春羊出力气,也是一种支持。方式不同,心意都是好的。” “看完觉得好暖啊,三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体谅对方。王千源记账不催,也是知道兄弟们的难处。这种相互理解太难得了。” “我咋觉得赵春羊有点不地道呢?虽说干活了,但亲兄弟明算账,老是白吃白喝,朋友开店也不容易,时间长了谁受得了?” 如果你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你会坚持“亲兄弟明算账”,还是更看重“人情和信任”呢? 官方信源:中央戏剧学院校友信息
中戏前4🆚北电前4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