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发出警告! 9月9日,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在《财富》杂志的采访中抛出了一个让美国农业圈心惊的消息:眼下中西部的大豆正值丰收,可往年最给力的中国买家却迟迟没有下单,豆农们今年的日子怕是难过了。 这个警告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不仅让美国豆农心头一紧,更暴露了美国农业体系深处的隐忧。 今年的美国大豆田有些不一样,收割机开过的面积比往年少了不少。据美国农业部的消息,2025年美国大豆的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了360万英亩,创下了近十年的新低。 不少农户把土地改种了玉米,毕竟玉米的收益更稳定,还能规避一些贸易上的风险。 这种作物种植的调整,其实反映了美国农业对单一市场依赖的无奈,一旦主要买家减少采购,整个产业链都得跟着调整,从种子销售到农机租赁,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寒意。 更让豆农们揪心的是天气。美国国家气象局早就预警,今年夏天中西部地区可能遭遇极端高温和干旱。 6月以来,中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几次破纪录的高温,土壤里的水分流失得很快。大豆这种作物娇贵得很,授粉期遇上高温干旱,产量就得打折扣。 农业专家估算,如果8月再不来场透雨,今年的单产可能比预期低不少。偏偏今年播种面积又少,要是再减产,库存怕是要见底了。 这种天气风险让本就紧张的大豆市场更添了几分不确定性,农户们看着金黄的豆荚,心里却一点底都没有。 就在美国大豆处境尴尬的时候,阿根廷的大豆出口却迎来了丰收。今年上半年,阿根廷大豆相关产品出口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光大豆、豆油和豆粕就卖了3110万吨。 这背后多亏了阿根廷政府临时减免出口税的政策,让农户和企业有了更多动力扩大出口。阿根廷的大豆不仅价格有优势,还能通过巴西的港口快速运到中国,抢了不少美国大豆的生意。 数据显示,中国从南美进口的大豆占比已经超过了九成,其中阿根廷的份额增长得最快。全球大豆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别人多吃一口,美国自然就少了一口。 中国市场的选择其实不难理解。这些年国内大豆产量一直在稳步提升,加上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的推广,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确实在降低。 重要的是,中国进口商越来越看重性价比和供应链的稳定性。今年春天,美国大豆的到岸价比巴西的贵了不少,企业自然愿意选择更实惠的南美大豆。 而且现在物流也方便,南美大豆通过远洋货轮运到中国,时间和成本都可控,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种基于市场规律的选择,却让习惯了中国订单的美国豆农很不适应。 美国大豆产业的困境,说到底还是自身结构的问题。过去几十年一门心思盯着出口,尤其是把宝都押在中国市场上,却忽视了国内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风险防控。 现在遇到点风吹草动,整个产业就晃悠起来。农户改种玉米看似无奈,实则是市场在倒逼转型,但这种转型哪有那么容易,从种植技术到市场渠道都得重新摸索。 凯莱布·拉格兰的警告,其实是给美国农业提了个醒,单一依赖某个市场的好日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天气的不确定性更让局势雪上加霜。有经验的老农都知道,大豆产量七分看天三分靠管,今年中西部的天气情况实在不乐观。 高温干旱不仅影响今年的收成,还可能破坏土壤质量,对明年的种植造成影响。这种自然风险叠加市场风险,让美国大豆产业陷入了双重困境。 而阿根廷等竞争对手的崛起,又让美国大豆想夺回市场份额变得难上加难。 其实中国从来没有关闭进口美国大豆的大门,市场始终是开放的。但生意归生意,性价比、供应链稳定性、甚至环保标准都会影响采购决策。 现在全球大豆市场供应充足,中国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这本身就是市场成熟的表现。 美国大豆要想重新赢得中国市场,光靠警告没用,得拿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比如更合理的价格、更稳定的品质,还有更可持续的种植方式。 眼下秋收还在继续,美国中西部的大豆田依旧一片金黄,但豆农们的脸上却少见丰收的喜悦。他们知道,今年的大豆收上来容易,卖出去难。 这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争夺战,考验的不只是产品本身,更是整个产业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资料:“收获季已至,最大买家中国却未下一单”,美大豆协会主席再次警告:形势极其严峻 2025-09-10 14:46·环球网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发出警告! 9月9日,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在《
波览历史
2025-09-12 01:43:31
0
阅读:2
上山打老虎
给他们那些遭孽的专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