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7年,五十一岁的岳钟琪在经历了五年的监禁后被贬为庶人,特赦回故里,在成都百

景铄看科技 2025-09-12 17:42:58

1737年,五十一岁的岳钟琪在经历了五年的监禁后被贬为庶人,特赦回故里,在成都百花潭结庐村居,赋闲乡野。那座简陋的茅舍,与他曾经统帅十万大军的中军大帐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每天清晨,薄雾笼罩着锦江水面,这位白发老人都会在院子里劈柴挑水,他的动作依然带着军人的沉稳,手指节上还留着长期握刀形成的厚茧。   邻居们只当他是普通庄稼汉,没人想到这个挽着裤腿插秧的老头,曾经在青海平叛时单骑入敌营,吓得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连夜逃跑。   雍正初年,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岳钟琪临危受命,担任奋威将军,他率领五千精兵,采取长途奔袭策略,一举攻破了叛军老巢,创造了“成攻之速,为史册所未有”的奇功。   这场战役后,他连升累擢,被任命为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成为当时朝野瞩目的名将。   然而作为汉人将领,岳钟琪在以满族主导的清朝军政体系中始终处于微妙的位置,雍正时期,随着权力格局的变化,他逐渐遭到满族大臣的猜忌和排挤,雍正十年,在新疆战略问题上,岳钟琪与雍正皇帝产生了重大分歧。   北路军统帅傅尔丹在和通倬尔惨败后,朝廷怀疑岳钟琪有“拥兵不救”之嫌,大学士鄂尔泰趁机弹劾他“专制边疆,智不能料敌,勇不能歼敌”,雍正皇帝一怒之下,将岳钟琪交部察议,最终以“误国负恩”罪削尽所有官职,交兵部拘禁,判处斩监候。   五年牢狱生活后,岳钟琪获释回到成都,他在百花潭边搭建草棚,开始了平民生活,昔日指挥千军万马的手,如今攥着锄头垦荒种菜。   在百花潭居住一段时间后,岳钟琪又搬到彭山县境内的金岗山,在父母墓地附近筑房居住,在那里,他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情谊,将自己多年来在西部地区积累的农耕经验传授给村民,教他们如何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品种,如何改进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岳钟琪在金岗山居住期间,开始编撰一部名为《耕读传家录》的家训,这部作品融合了他个人的人生经验与岳氏家族的传统,强调“忠孝传家,耕读济世”的家族精神。   他系统地总结了岳氏家族几百年来的兴衰历程,以及作为岳飞后裔应当坚守的忠义传统。   平静的生活没过几年,西南边疆的局势再度紧张,面对棘手的金川叛乱,乾隆皇帝想起了曾经威震西南的岳钟琪,朝廷特意派人前往金岗山,召岳钟琪出山,予以总兵衔,当时的岳钟琪已经六十二岁高龄,他二话不说,告别了在金岗山的宁静生活,再度披挂上阵。   平定大金川之乱后,岳钟琪功勋卓著,乾隆皇帝十分赞赏,特加封他太子少保,复封三等公,赐号“威信”,并命他入朝觐见,赏游紫禁城,这标志着岳钟琪不仅恢复了往日荣耀,还得到了更高的荣誉。   年逾花甲的岳钟琪并未因此止步,乾隆十五年,西藏珠尔墨特发动叛乱,六十四岁的岳钟琪再次奉命出征,与总督策楞一道平定了叛乱,两年后,他又派兵平定了杂谷土司苍旺的叛乱。   乾隆十九年,重庆陈琨倡乱,岳钟琪认为重庆地位极为重要,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前往平叛,不幸的是,在平叛凯旋的归途中,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将军病逝于资州途中,享年六十八岁。   乾隆皇帝感念岳钟琪一生的功勋,追赠谥号“襄勤”,并在御制诗中称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将他列入五功臣之中。岳钟琪一生戎马,平西藏,定青海,抗击准噶尔部的分裂反叛,平定金川之乱,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西部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0 阅读:0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